朱恒銀是安徽省地質礦產勘查局313地質隊高級工程師。自40多年前到地質隊從事鉆探工作,他一直沒換過單位、沒換過工種,一心只想把他“最喜歡的一件事”做好。
朱恒銀。受訪者供圖
1976年,懷揣報國夢的朱恒銀到地質隊當了一名鉆探工人。當時國內鉆探設備落后。一次野外作業鉆機故障,讓班長重傷致殘,這件事讓他下決心改變現狀。1978年他考入大學,苦學理論知識,畢業后放棄城市工作機會,毅然回到地質隊從事野外鉆探和技術研究。
從1983年起,朱恒銀先后參加和主持了“受控定向鉆井技術”等多項國家和省部級重點科研項目,其中有9項地質鉆探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
朱恒銀(左一)帶領團隊在野外工作。受訪者供圖
“十一五”至“十二五”期間,朱恒銀領銜開展“深部礦體勘探鉆探技術方法及設備研究”項目攻關,歷時十余年,建立了入地3000米深部地質巖心鉆探技術體系,將我國地質找礦深度從1000米以淺推進至3000米以深水平,為國家創造數千億元經濟效益。
朱恒銀(左一)在工作。受訪者供圖
2009年,朱恒銀團隊承擔了國內外罕見復雜的四川汶川地震斷裂帶科學鉆探任務,成功揭示地震斷裂帶的深部物質組成和構造屬性。
2013年,在廬樅盆地科學鉆探選址預研究中,朱恒銀團隊僅用一年時間就完成了終孔深度達3008.29米的特深孔。這在當時全國范圍實施的6個科學鉆探預導孔中,不僅孔深最深,而且施工周期最短。
“在崗位上要發現問題,發現痛點的堵點,進行創新和研發,把問題解決,解決后能夠在生產中得到廣泛的應用,為國家地質找礦做出貢獻。”
如何讓更多人參與到創新中,是朱恒銀思考最多的事。他在勘探隊成立了勞模創新工作室,已培養出10多名杰出地質科研人員。工作之余,朱恒銀還寫了兩本共計100萬字的專著。
朱恒銀在為學生進行知識講解。受訪者供圖
即便已經退休,朱恒銀仍然閑不住。他受聘到安徽理工大學從事教育工作,把多年的工作經歷、創新經驗傳授給學生,將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傳承下去。
多年來,朱恒銀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大國工匠”2018年度人物、中國好人等榮譽,并享受國務院突出貢獻政府特殊津貼。
“今年我70歲,與新中國是同頻共振。我們國家從站起來,到強起來,到富起來,整個過程我都見證了。我們國家繁榮的盛況我感到非常自豪。”
文字整理:姚怡夢
關于中工網 | 版權聲明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4151598 | 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舉報電話: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carsvie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