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延安作風”打敗“西安作風”的故與新
2022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瞻仰延安革命紀念地時強調,“當年毛澤東同志等老一輩革命家在延安,住窯洞、吃粗糧、穿布衣,用‘延安作風’打敗了‘西安作風’”“全黨同志要把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傳承好發揚好,勇于推進黨的自我革命,堅定不移推進全面從嚴治黨”。
新時代新征程,高擎自我革命的“精神火炬”奮勇前行,重溫這段“作風決定勝負”的光輝歷史依然富有警示、教育和啟迪意義。
延安作風:歷史深處的精神豐碑
1940年2月,毛澤東在延安各界民眾大會上概括提出陜甘寧邊區的“十個沒有”,勾勒出干部清正、政治清明、上上下下艱苦奮斗、黨群干群關系和諧的生動圖景,史稱“延安作風”。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當時國統區“西安作風”暴露出的好逸惡勞、貪污腐化、欺壓百姓、追求享樂與頹靡奢華。毛澤東曾斷言“延安作風”必將打敗“西安作風”,這一預言被歷史驗證。
艱苦樸素的優良傳統是延安作風的鮮明特色。1940年秋,毛澤東步行前往延安馬列學院講課途中碰到鄧力群等四人前來迎接時指出:我們是共產黨人,是講革命的,要革皇帝官僚的命,這幾步算不了什么,無需接送。這生動揭示了“延安作風”的內核:摒棄特權、扎根群眾,樸素節儉、廉潔奉公。
人民至上的價值訴求是延安作風的根本旨趣。延安時期曾發生過兩次雷擊事件,分別導致一人死亡。面對邊區個別群眾“雷公為什么不打死毛澤東”的尖銳批評,毛澤東通過調查研究,從“征公糧太多,有些老百姓不高興”的具體問題入手,一方面強調要通過發動大生產運動,克服經濟困難;另一方面強調領導干部要保持黨群聯系,和老百姓打成一片,避免脫離群眾。這種聞過則喜的態度,體現出共產黨人真心對群眾負責、熱心為群眾服務、誠心接受群眾監督的根本立場。
團結向上的精神風貌是延安作風的顯著標識。延安時期,毛澤東曾指出,有兩種團結是絕對必要的,一種是黨內的團結,一種是黨和人民的團結。大生產運動中,朱德率部開墾菜地,他幾乎每天早起出去撿糞。周恩來則在土炕上搖動紡車,與任弼時比賽紡線。這種“官兵一致、軍民一家”的風氣讓人驚嘆:共產黨的力量并不在武器,而在這種無與倫比的凝聚力向心力。當國統區還在盛行“五子登科”,延安的干部們正在開展“每日兩小時學習制”,并將《改造我們的學習》《整頓黨的作風》《反對黨八股》作為整風運動的指南針。通過反對主觀主義、宗派主義、黨八股,全黨發揚實事求是、生動活潑的創造精神,為打敗侵略者、解放全中國創造了條件。
事實說明,我們黨用作風優勢彌補了物質劣勢,以精神富足超越了資源貧瘠。“延安作風”與“西安作風”的較量,本質是兩種政治倫理的生死博弈。
八項規定:延安作風的新時代傳承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堅定的歷史責任感和非凡的政治魄力,直面黨內存在的突出問題和一系列重大風險挑戰。通過嚴格執行中央八項規定,針對人民群眾最為關切的不正之風,從高層開始,推動一場深刻的作風革新。十多年來,中央以“小切口”推動了“大變革”:從遏制“舌尖上的浪費”、剎住“車輪上的腐敗”,到整治“會所中的歪風”;從反對跑官要官、買官賣官,整治超面積住房、多處占房,到狠抓借開會、培訓、調研、考察之名公款宴請、變相旅游等現象,黨中央堅決懲治腐敗、糾正不正之風,堅決清除影響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的消極因素。實踐表明,新時代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和反腐敗斗爭,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成效之大有目共睹。由此,八項規定也成為改變黨內政治生態和社會面貌的標志性舉措。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黨風問題關系執政根基”,這一論斷再次從戰略高度強調作風建設在黨的建設中的重要地位。黨的作風是黨的思想作風、學風、工作作風、領導作風、生活作風的綜合體現。重視作風建設是我們黨的一個顯著特點和突出優勢,也是我們黨永葆先進性的戰略考量。一方面,作風問題本質上是黨性問題。從“兩個務必”到“三個務必”,從“窯洞之問”到“趕考之路”,我們黨之所以能夠從小到大、從弱到強,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始終高度重視作風建設,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另一方面,作風建設是贏得民心的關鍵、匯聚力量的法寶,決定著黨的群眾基礎。中央八項規定之所以能贏得民心,在于其直擊群眾痛點的務實性。延安時期“必須給人民以看得見的物質福利”,今日則體現為不僅嚴懲金融、國企、醫療等領域的腐敗問題,還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義”“調研中的盆景工程”,不搞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這些舉措不僅有效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也極大增強了人民對黨的信任和支持。
從楊家嶺窯洞“為人民服務”的初心堅守,到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的“最后一公里”攻堅;從《論共產黨員的修養》對黨性品格的淬煉,到全面從嚴治黨體系下“三不腐”機制構建,中國共產黨始終以作風建設為生命線,把作風建設作為常抓不懈的“生命工程”。毛澤東用“延安作風”打敗“西安作風”的歷史預言,揭示黨風決定事業成敗的鐵律。習近平總書記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和刮骨療毒的勇氣,推進黨的作風建設的新實踐。兩者始終貫穿著共產黨人“完全是為著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政治品格,彰顯著馬克思主義政黨永葆先進性的精神密碼。這種跨越80余載的精神傳承,既為新時代作風建設提供歷史參照,也為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注入歷久彌新的紅色基因。
處理好三對關系: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
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新時代以來黨的作風建設力度與成效空前,但新挑戰也不容小覷,不僅體現在“四風”的頑固性上,更體現在其花樣翻新、披上隱形外衣,從“明面”走向“暗線”的復雜性和隱蔽性上。將“金色名片”真正上升到政治自覺,還要直面新問題,著力建立健全作風建設長效機制。在此過程中,尤其要處理好三對關系。
一是處理好“思想強基”與“制度固本”的關系。只有通過抓好學習教育,堅定理想信念,強化宗旨意識,樹立正確的權力觀、政績觀、事業觀,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作風問題。制度固本是作風建設的保障。要通過立明規則、破潛規則,完善中央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確保各項規定落到實處。同時,要加強對制度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堅持抓常、抓細、抓長。
二是處理好“關鍵少數”與“絕大多數”的關系。“關鍵少數”是作風建設的“領頭雁”,要在帶頭執行中央八項規定、反對特權思想特權現象、反對“四風”中走在前列,形成“頭雁效應”。“絕大多數”即廣大黨員干部作為作風建設的主體,是作風建設的主要力量,要通過文化浸潤、制度約束、監督教育以及日常管理,形成作風建設的強大合力。
三是處理好“民主監督”與“自我革命”的關系。民主監督是作風建設的外在重要環節。通過充分發揮黨內監督、群眾監督、輿論監督等作用,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監督網絡。自我革命是作風建設的內在自覺動力。要通過民主生活會、組織生活會等形式,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引導黨員干部自覺查找和糾正自身存在的問題。
站在新起點,面對時代變局與黨的中心任務,我們仍要以“延安作風”為鏡,以八項規定為尺,以“永遠吹沖鋒號”的號令,將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推進,從而把黨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確保黨始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最可靠的主心骨,始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
(作者:王永杰,中共上海市委黨校副校長、教授,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關于中工網 |版權聲明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4151598 | 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舉報電話: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carsvie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