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肅建投四建的施工現場,有一個身影始終如鋼鐵般堅毅。他坐在十幾米高的吊車駕駛室內,用指尖精準操控著龐然大物,將一塊塊鋼結構如同拼圖般嚴絲合縫地嵌入建筑框架。他是今年被評為“十佳崗位明星”的張建華,一名用匠心雕琢技藝、以堅守詮釋責任的吊車司機,在平凡的崗位上書寫著屬于產業工人的時代答卷。
勤學淬煉“吊裝密碼”
吊車操作室里,張建華的手掌布滿老繭,卻靈活如精密儀器。這個看似簡單的操作空間,藏著他二十年如一日的鉆研密碼。“開吊車不是力氣活,是跟力學、機械打交道的技術活。”他翻開隨身攜帶的筆記本,泛黃的紙頁上密密麻麻記錄著不同型號吊車的參數、不同吊裝工況下的慣性計算。
一次深夜搶修中,某臺吊車突發液壓系統故障。張建華憑借對設備結構的熟悉,迅速判斷出是蓄能器壓力不足。他沒有等待專業維修人員,而是利用日常積累的液壓知識,通過調整氮氣壓力成功排除故障。“設備就像老朋友,要懂它的脾氣才能默契配合。”他笑著說。
在技術革新的浪潮中,張建華主動擁抱數字化轉型。當智能吊裝系統引入工地,他第一個報名參加培訓,白天在現場實操,晚上研究操作手冊。三個月后,他不僅熟練掌握新系統,還總結出一套“三維定位吊裝法”,使大型構件安裝精度提升30%。
安全織就“生命防線”
吊裝作業現場,張建華的對講機里永遠回蕩著沉穩的指令。“吊鉤再降20公分,注意東南側風力。”他獨創的“吊裝前三維檢查法”——即設備檢查、環境預判、人員確認,成為公司安全生產的標準流程。某次鋼結構安裝中,他敏銳察覺到鋼絲繩存在細微斷絲,及時更換避免了重大事故。
“安全是用細節堆出來的。”張的工具箱里,除了常規工具,還備著濕度計、風速儀等檢測設備。他在操作室安裝了防眩目鏡,設計了夜間作業專用警示燈,甚至給吊車操作桿加裝了防滑套。這些看似瑣碎的改進,筑起了堅不可摧的安全屏障。
作為公司的安全培訓導師,張建華將多年經驗編成《吊裝安全口訣》:“一查二看三試吊,風速超五不動鉤;構件捆綁要牢固,信號不明不伸手。”這套朗朗上口的口訣,讓無數新員工守牢了安全生產的生命線。
擔當擎起“工匠旗幟”
盛夏的敦煌海關項目,40℃的高溫將吊車駕駛室烤成蒸籠。張建華的工作服每天要換三套,后背結出鹽霜。面對工期緊、任務重的挑戰,他創新采用“錯時吊裝法”,在清晨和傍晚溫度稍低時進行高難度作業,硬是將原定45天的工期壓縮至32天。
作為“傳幫帶”導師,張建華帶出的12名徒弟個個成為技術骨干。他發明的“模擬操作訓練法”,通過搭建沙盤模型,讓學員在安全環境中積累經驗。徒弟王磊記得:“師傅教我開吊車,更教我做人。他說,吊裝要穩,做人更要穩。”
在技術攻堅中,張建華帶領團隊攻克多個行業難題。針對超高層鋼結構吊裝,他們研發出“智能平衡吊裝系統”,使吊裝效率提升40%;在復雜地質條件下,他提出的“液壓支腿自適應調節方案”,有效解決了設備穩定性問題。
站在吊車操作室里,張建華凝視著城市天際線。這個將青春獻給吊裝事業的漢子,用雙手托起了無數建筑的脊梁。他常說:“匠心不是口號,是把每個動作做到極致的堅持。”在新時代產業工人的奮進征程中,張建華正以精益求精的執著、敢為人先的擔當,續寫著屬于中國工匠的傳奇篇章。他的故事,是對“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生動詮釋,更是激勵無數建設者逐夢前行的精神火炬。
(甘肅工人報記者 胡江)
關于中工網 |版權聲明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4151598 | 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舉報電話: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carsvie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