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裴龍翔 通訊員 謝壯麗
近日,上海市行為醫學會與內分泌學會肥胖學組聯合主辦的“肥胖與行為心理學術沙龍”于同濟醫院國際醫療部·新虹橋和諾分部成功舉辦。會議聚焦肥胖癥的發病機制及綜合干預策略,吸引了來自17家醫療機構的專家參與,共議我國體重管理的新理念、新方向。來自復旦、交大和同濟的專家分別從神經免疫調控、腸道菌群和產熱脂肪等多個角度介紹了前沿進展和各自的學術成果。
根據2015-2019年全國流行病學調查,我國超重/肥胖率已達50.7%,已成為第六大致死致殘危險因素。2024年國家16部門聯合啟動“體重管理年”行動,提出構建多學科協作網絡,推動醫療機構設立體重管理門診。同濟醫院內分泌代謝科積極響應政策,組建跨學科團隊,整合營養師、運動康復師資源,并引進國際領先的雙能X線骨密度儀,精準評估患者身體成分,為個性化治療提供科學依據。在臨床實踐中逐步形成“行為心理干預”和“多學科協作”兩大品牌特色。
行為心理干預:破解“減重-反彈”困局
肥胖癥不僅是個病理生理問題,更與心理行為及社會環境密切相關。上海市行為醫學會主任委員申遠教授指出,認知行為療法、心理干預手段可有效打破“情緒性進食”循環,幫助患者建立健康行為模式。例如,通過重構“高熱量食物=代謝負擔”的理性認知,患者可減少沖動進食;而將“月瘦10斤”目標拆解為“每日30分鐘運動”等可量化行為,能顯著提升依從性。華山醫院顧潔教授倡導正念治療在減重中的應用。研究顯示,整合心理支持的減重方案可使患者長期維持率提升30%。
多學科協作:從治療到生態構建
同濟醫院國際醫療部依托虹橋國家戰略承載區優勢,打造“高端精準”診療平臺,每周日開設專家門診,提供創新藥械及個性化方案。韓峻峰主任表示,團隊正探索“醫療-心理-社會”三級干預體系,聯合心身醫學科開展集群攻關。此舉與國家衛生健康委提出的“構建全流程體重管理服務網絡”高度契合,未來將推動基層醫療機構參與應用宣教,形成分級診療閉環。
此次沙龍有助于推動體重管理過程中要高度重視心身行為的重要作用。正如申遠教授所言:“健康體重不應是痛苦的自我約束,而是生命活力的自然表達。”未來,隨著政策推進與學科交叉深化,肥胖防控模式將逐步向綜合生態轉型,使更多的患者“減重無憂”。
關于中工網 |版權聲明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4151598 | 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舉報電話: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carsvie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