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全程機械化提高生產力也造就了新農人——(引題)
37歲的“老把式”孫德文一人種了全村的水田(主題)
遼寧日報記者 徐鑫
營口市老邊區路南鎮前塘村農民孫德文只有37歲,但種地絕對是老把式。今年,是他種植水田的第11年。
“你要是早來幾天,就能看到紅火的育苗場面,那可真是全程機械化、流水線作業——水稻種子從浸種池運到大棚,連土帶水帶托盤,鋪得立立整整的,需要多少水稻種子,都是自動控制的。”孫德文笑著告訴記者。
4月15日,在育苗大棚內,孫德文仔細察看著苗種情況:“育苗階段要看好溫度、濕度,營養還得跟上,等到稻苗長得像草坪一樣高的時候,種子根須就會在托盤底部纏繞在一起,方便機械化插秧。”
棚內潮濕溫熱,棚外冷風襲人。前塘村駐村第一書記馮馨叮囑孫德文,近期有倒春寒,大風降溫天氣,一定要做好防護。孫德文告訴記者,各級領導對農民都很關心,剛剛區里農業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也來察看過了。
年輕時候家里開過米廠,自己也開過收割機,孫德文對土地有感情。父親當時想把米廠擴大,交給他經營,但孫德文想來想去,還是覺得自己比較喜歡種地。2015年,村里一個承包人想將手里的300畝水田外包,孫德文就接了過來。父親見他喜歡,也就選擇了支持。妻子的家就在前塘村,看到孫德文對土地這么有感情,就跟著他一起干。兩人從一臺拖拉機、一臺收割機起步,如今卻把全村的水田都給種了。
“村里一共有800畝水田,這些年村民不斷外出打工,土地逐漸都流轉到了我這里。現在,我自己承包了700畝,另外的100多畝地,村民也都交給我種,也就是托管服務,育苗、插秧、施肥、打藥,一直到收割送到家,全程機械化,不用他們伸一下手。”孫德文說。
村里大部分人去了附近的工業園區打工,孫德文卻依然堅守在耕地上。雖然只是高中畢業,孫德文在種地上卻很善于琢磨。11年來,他種植過的水稻品種不下十余種,從老品種的“鹽豐”“豐錦”,到“越光”大米,每一種他都如數家珍,對各種優缺點了如指掌。不斷參加市里、區里的各種技術培訓,也讓他掌握了水稻種植的各項技術。孫德文給記者介紹:“像‘鹽豐’‘豐錦’這類老品種,好吃但產量低,‘越光’米質量和價格都不錯,但這些年種的人多了,就不好賣了。”今年,孫德文選擇了省優質稻種“天域16”“香稻219”和黑色水稻香米,并且充滿信心。
“有人說種地不賺錢,但我覺得還可以。”孫德文家如今已經置辦齊了拖拉機、插秧機、植保機、收割機、貨車、無人機等十余臺種植機械,價值200余萬元的家當,都是種地掙來的。孫德文說:“以前種田靠力氣,肩扛擔挑,現在不一樣了,事事靠機械。機械化種植,無人機成為施肥施藥的主力,一畝地就能節約成本300多元,抗風險能力強。去年的陰雨災害天氣,我們這里的損失本來就不大,再開著機械出去幫人收割,損失就補回來了。”
關于中工網 |版權聲明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4151598 | 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舉報電話: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carsvie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