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該如何應對“野講解”
參觀游覽博物館、名勝古跡,你會請人講解嗎?
博學風趣、聲音悅耳的講解員,是公眾喜聞樂見的。然而,伴隨著短視頻平臺的興起、“文博熱”的升溫,線上線下也出現了一批信口開河、缺乏資質的“野講解”。在他們的“志怪故事”中,故宮要用豬血來辟邪,和珅是成功人士的標桿,隨便一塊石頭都見證了“凄美的愛情故事”。
講解有點“野”,原因有幾點。一方面,館方提供的講解資源有限,加之游覽高峰期相對集中,許多游客抱怨“又貴又難約”,這就為“野講解”留下了空間;另一方面,歷史不止一面,然而由于缺乏統一的、高質量的內容藍本,部分商業性質的導游、講解員為充實游覽過程,節約學習成本,往往選擇“一鍋亂燉”,將正史、野史和民間傳說穿插組合。
更為關鍵的是,許多前來游覽的游客,本就帶著獵奇心理和一定的心理預期,且有著自己熟悉的知識域。“奮斗逆襲的和珅”之所以有市場,因為切中了許多職場人希望一夜暴富的愿望;香艷的愛情故事能“編出花來”,年輕情侶正是要借此拉近關系;養生修道、神仙顯靈、走到哪里拜哪里,或許是因為中老年人是旅游團中的主力……學會了“見人下菜”,即便胸無點墨,也能成為“金牌導游”,這份誘惑不可謂不大。反正游客很少故地重游,只要玩得開心,就能減少事后被投訴、被差評的風險。
歷史不容戲說,講解不是逗樂。為了“節目效果”而胡編亂造人物故事,恰似用重油重鹽來填補口腹的寡淡;為了迎合受眾而扭曲史實史觀,最終只會導致知識的錯亂。不僅會影響購買服務的消費者、旁邊“蹭聽”的路人,網絡上好奇的觀眾,還會口耳相傳,“污染”范圍不斷擴大。對此,有必要為文博講解劃定門檻和邊界。
近年來,一些地區的博物館為保證講解質量,嘗試出臺規定,限制導游和社會人士講解。然而,部分“一刀切”的做法不僅引發部分旅游從業者不滿,也沒能得到游客的普遍支持。究其原因,游客的需求并未得到滿足。部分隊伍本就攜帶導游,在許多人看來,小范圍內講兩句,沒必要上綱上線;還有一些游客確實聽不來枯燥專業的講解,期待博物館著眼于“年輕化”的升級。
從實際情況來看,有了小程序講解、自動定位、AI導覽等功能,許多觀眾樂于嘗試新事物;在部分歷史遺址、革命圣地,“紅領巾講解團”圍觀者眾,不僅提供了優質服務,自身也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博物館與歷史博主、網絡“大V”、高校學者聯動,開拓了傳播新路徑,收獲了更多新粉絲。用更“潮”的方式應對“野講解”,或許是一條路子。( 默達)
關于中工網 |版權聲明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4151598 | 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舉報電話: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carsvie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