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職工創新成果喝彩”
——四川工會職工優秀創新案例展播

姜瀟團隊在開展工作。

李兆龍工作照片(中間拿書者)。

羊映(左二)在現場傳幫帶。

包呼群(中)工作狀態。

李忠良創新產品裝置。
編者按:
為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營造科技創新氛圍,不斷提升職工創新意識和水平,四川省總工會聯合工人日報社融媒體中心推出“為職工創新成果喝彩”四川工會職工優秀創新案例展播活動,總計134個項目參展,總訪問量和點贊數分別達到了420余萬和300余萬人次。參加本次展播的作品,主要為四川各類企事業單位一線職工立足崗位、創新實踐取得的,成功應用于生產實踐,并取得良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技術創新成果案例。一項項從實踐中誕生,凝聚職工心血的“金點子”、小發明,在為企業提質降本增效的同時,也充分激發了廣大職工的勞動熱情和創造力,得到全省職工的積極響應。現展示部分在本次活動中人氣較高的創新創效故事,引領帶動更多一線職工在崗位上勇于創新,為四川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讓石油鉆井數據采集走向無“線”
創新成果:井控裝備檢測無線壓力測試儀研制
第一完成人:中國石油川慶鉆探工程公司安檢院三級工程師唐順東
研發單位:中國石油集團川慶鉆探工程有限公司安全環保質量監督檢測研究院
在石油鉆井作業中,作為現場防噴器檢驗試壓重要工具,一直使用的是“有線式數據采集測試儀”,但其結構復雜、布線繁瑣、便攜性差、故障率較高等問題也不斷暴露。
為解決這一難題,2010年,中國石油集團川慶鉆探工程有限公司安全環保質量監督檢測研究院成立了以唐順東為帶頭人的攻關團隊,通過兩年的技術攻關2012年終于研發出了第一代無線儀器,但在現場推廣應用時,工作人員在檢測過程中發現數據顯示還有中斷現象。
市場應用的不良反應導致產品一直無法銷售出去,團隊帶頭人唐順東在大家一籌莫展時,提出應用無線網絡通信WIFI技術的設想。在破解了WIFI模塊轉換為網絡信號發送的難題后,團隊開始對ADC模數轉換、濾波、低功耗、電池選型等環節進行了逐項的解決,設計出了數據收集及傳輸集成于一體的無線壓力測試儀(井控裝備檢測無線壓力測試儀)。最終經過現場多輪次反復測試,成就了性能完全超越有線式和第一代無線式產品。
目前,這款井控裝備檢測無線壓力測試儀已成功應用于各大鉆井作業現場,特別是對頁巖氣井、“三高”井等高風險作業現場的井控安全發揮了重要的保障作用,降低了井控事故發生概率,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帶領90后熱控隊伍在新技術探索中突圍
創新成果:火電廠暖通無人值守控制系統
第一完成人:國能四川天明發電有限公司設備部機控班班長包呼群
研發單位:國能四川天明發電有限公司
“空調循環水系統常常處在大流量、低功率和高工耗的工況下運行,50%以上的功率白白浪費。”在一次暖通系統工藝流程學習中,當包呼群和班組成員們發現了這一情況時,直覺認為,這里邊還有大量工作可以做……
下來后,他們查閱大量文獻,發現國內電廠對于火電廠暖通系統控制方式不夠精細,自動化程度低,在國能四川天明發電有限公司用電指標壓力及節能降耗大背景下,暖通系統的優化勢在必行,急需研制一套針對電廠生產常規輔助系統暖通空調智能化的無人值守系統。
經過多次討論后,包呼群團隊確定了“集中管理,分散控制”的設計思想,決定根據不同季節“量身定制”控制邏輯,讓暖通控制系統智能化,讓它可在不同季節自動控制溫濕度,在減少電量損耗的同時保持原有管道不變動。緊接著,研發團隊成員又利用智能遠程監視的運維管理模式,完善保護控制邏輯,系統的一鍵啟停,最終實現了暖通控制室的無人值守。
有遇到困難時的挫敗,也有突破壁壘時的喜悅;有深夜奔波的辛勞,也有更進一步的充實……回顧此次暖通系統的優化創新歷程,包呼群感慨萬千。他表示未來還將繼續帶領團隊精益求精,創造更多科技成果,破解更多的火電廠生產難題,助推能源發展。
“羊專家”便攜輕裝置“解救”采氣工
創新成果:便攜式清管球(器)監聽報警裝置
第一完成人:中石油西南油氣田公司川西北氣礦儀表技能專家羊映
研發單位:中國石油西南油氣田公司川西北氣礦
“自從有了‘羊專家’發明的這個監聽報警裝置,清管時再也不用大熱天到草叢里‘蹲坑’喂蚊子了。”陽光下,拿著中石油西南油氣田公司川西北氣礦儀表技能專家羊映最新研制的清管球(器)監聽報警裝置,川西北氣礦邛崍采氣作業區平落集氣中心站站長朱偉臉上笑開了花。
原來,天然氣管道在運行過程中,會因積液、積塵等因素造成管輸效率下降,且管道長期運行后需對管壁進行測厚,都需要對管道進行常規清管或智能檢測作業。但傳統的“人耳緊貼監聽”的方式容易出差錯。羊映得知情況后,便萌生了研發一臺性能可靠、便宜耐用的清管球(器)監聽報警裝置,來“解救”采氣工。
回到作業區技師工作室,羊映的想法得到其他幾位專家和技師的贊同,并一拍即合,組建創新團隊,正式向作業區提出“便攜式清管球(器)監聽報警裝置的研制”課題立項申請,作業區領導班子當即表示盡全力支持。
2020年9月,經過團隊上百次“頭腦風暴”分析和不斷組裝、模擬測試,一款小型化、高靈敏、低功耗的電子元器件搭載地震檢波器,具成本低、重量輕、操作簡單、加工便利等特點的便攜式清管球(器)監聽報警裝置終于轉化為科研成果。經現場反復驗證,準確率達98%以上。
用智慧與汗水啃下一塊塊“硬骨頭”
創新成果:地鐵大斷面隧道近距離下穿燃氣調壓站變形控制技術
第一完成人:中鐵二十三局集團工程師姜瀟
研發單位:中鐵二十三局集團
在北京軌道交通新機場線草橋站后折返區間的線路上,有一座在用的玉泉營燃氣調壓站。由于當時國內還未有隧道下穿在役燃氣調壓站先例,沒有控制標準、沒有可供參考的經驗方案,而連調壓站的基本信息也還不全,如何讓地鐵隧道建設工程順利穿越調壓站,成了一件十分棘手的事。
在如此被動的情況下,作為項目總工程師、團隊技術骨干的姜瀟,憑借扎實的技術知識和豐富的工程方案編制經驗,主動承擔起方案制定的重任。眾所周知,下穿建筑物很重要的一點是確定建構筑物的變形安全控制指標。為了確定指標,姜瀟帶領團隊對調壓間內外燃氣管線、設備、地層情況開展大量調查工作。
姜瀟團隊始終扎根在現場蹲點研究,通過專業知識進行推算,建立燃氣調壓站內外管線模型,并詳細設置初始工況及邊界條件,模擬調整工況位移載荷分布,變化燃氣管線沉降狀態,依據應力分析計算結果。最終提出了下穿調壓站變形控制指標,形成了地鐵大斷面隧道近距離下穿燃氣調壓站變形控制技術。
在面對復雜施工條件中,用智慧與汗水啃下一塊塊“硬骨頭”,姜瀟與團隊做到了。該技術的應用解決了城市地鐵隧道淺埋下穿燃氣調壓站沉降變形控制難題,實施過程中未發生任何預警,調壓站運營未受到任何限制,有效控制了施工自身安全和環境風險。
創新管理為昂貴設備延長10年壽命
創新成果:一種黃化機主軸焊接修復及加固的方法
第一完成人:羅貴剛發明創造普及工作室成員羅貴剛
研發單位:宜賓絲麗雅集團有限公司羅貴剛發明創造普及工作室
2017年7月,維修人員在巡檢過程中發現原液車間一臺黃化機攪拌主軸出現嚴重的裂紋,情況非常不樂觀。
在聯系廠家檢查后,給出結論為該設備已超設計標準壽命,建議對黃化機攪拌器進行整體更換。
羅貴剛意識到,既然其中一臺黃化機出現裂紋問題,其他黃化機也有可能達到壽命極限。經檢查,6臺黃化機中有5臺的攪拌主軸出現不同程度的裂紋及斷裂現象。但由于攪拌器設備采購成本約為50萬元/臺,且制作和更換周期長,為保障生產,公司希望采取修復手段,對主軸裂紋處打磨后進行焊接修復,延長設備使用壽命。羅貴剛所帶領的發明創造普及工作室義不容辭接下這個任務,臨危受命組建黃化機主軸修復創新管理團隊進行研究。
最后,團隊明確了通過提升主軸受力強度,杜絕裂紋產生的方案。針對金屬材質焊接易出現熱變形的特點,創新團隊通過材質選型、焊接工藝優化、軸內灌水冷卻、分段處理等方式對工作進行推進。沒日沒夜的反復推敲,創新團隊取得的每一個小突破都會歡欣鼓舞。在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團隊全體成員克服重重困難,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將5臺黃化機主軸進行了修復和加固。
最后,經設備廠家鑒定結果:修復工作非常成功,設備完全能達到工藝要求,使用壽命最少延長10年以上。
小創新帶來環保節費大創效
創新成果:一種瀝青廢氣等離子光氧綜合處理技術
第一完成人:中鐵二十三局集團第一工程有限公司項目經理李兆龍
研發單位:中鐵二十三局集團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在瀝青拌合站施工中如果運用這項新技術,不僅綠色環保,還能節省下不少成本費呢……”近日,中鐵二十三局成綿蒼巴高速項目路面一分部一名拌合站操作人員說。
這名操作人員口中的新技術,就是由該項目七分部負責人李兆龍與他的創新團隊研發的“一種瀝青廢氣等離子光氧綜合處理技術”。
一次技術例會上,項目管理人員提出項目環保費用過大、廢氣排放不達標等問題。“能不能研發一種融合所有處理方法的處理技術?”李兆龍的建議獲得了項目部的批準,并組建創新攻堅團隊。
如李兆龍思考的一樣,這種技術是綜合了所有單一廢氣處理方法,采用由廢氣收集系統、石灰噴吹系統、布袋除塵系統、低溫等離子處理系統、光氧處理系統、活性炭處理系統、排放系統組成的一種綜合處理技術,保證了瀝青拌合站內所有廢氣的綜合收集與處理,達到了綠色環保的施工要求。
該公司科技中心人員算了一筆賬,當時李兆龍所在的項目標段單幅路面瀝青共43.556千米、共29萬噸瀝青混合料,采用這項技術后,節省綜合環保費與產生綜合收益共計100萬元。同時基于該課題還形成了省部級工法1項、發明專利1項、實用新型1項,該課題也榮獲四川省優秀QC成果二等獎、中鐵建合理化建議三等獎。
關鍵技術優化實現綜合降本15%
創新成果:隧道鋼纖維混凝土管片關鍵技術研究項目
第一完成人:中鐵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設計院副總經理李德明
研發單位:中鐵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
在我國目前地鐵建設中,超過95%的地下隧道工程運用的是盾構機械法掘進,并普遍采用鋼筋混凝土管片作為襯砌材料。隨著鋼筋混凝土管片的廣泛使用,過程中也逐漸暴露出用鋼量大、生產工效低、破損率高等問題,如何破解這一難題,成了中鐵科研院人的攻堅方向。
2017年7月,中鐵科研院確定以新型復合建筑材料“鋼纖維混凝土”作為研究主體,成立以李德明為首的隧道鋼纖維混凝土管片關鍵技術研究團隊,對該項技術展開了創新性研究。
研究團隊決定從鋼纖維混凝土配合比、材料力學性能、管片設計方法、全尺寸管片試驗、施工及質量控制等多個方面入手,在試驗現場進行了大量研究。在相繼克服了儀器、天氣和混凝土管片澆筑等難題后,團隊終于制備出纖維分散均勻、工作性能穩定的管片拌合料,為管片制備工藝的改進和試驗數據的可靠創造了充足條件。
該成果還得到了中國工程院院士錢七虎、梁文灝、陳湘生等專家肯定性評價。該項技術隨后在青島地鐵1號線的應用中,在不降低管片使用性能的前提下,鋼纖維混凝土管片節省綜合造價約15%,降低用鋼量約30%至50%,減少碳排放量率約15%。
故障下線的鋰電池竟然二次“上崗”了
創新成果:基站下線鋰電池組再制造
第一完成人:四川德源電氣有限公司技術總監陳健
研發單位:四川德源電氣有限公司
“下線電池堆積倉庫中等待修復或者直接報廢,造成了很大的浪費,管理不善還會造成環境污染。”在一次客戶回訪中,四川德源電氣有限公司技術總監陳健發現,用戶中國鐵塔基站后備電源使用的鋰電池包,陸續故障下線,如果處理不好,隱患很大。
隨著鋰電池在國民經濟中越來越廣泛的運用,鋰電池報廢處理已成為國家環保管理體系中日益突出的重點、難點問題,解決好這一難題,將是對整個環保工作的巨大貢獻。
按照減少報廢電池的產生和加強對資源的二次利用原則,公司成立了以陳健為首的“基站下線鋰電池組再制造”技術攻堅組。依托企業產學研體系,相繼突破了數十余處技術難點,攻關期間還發表了4篇論文,獲得了4項實用新型專利。其中電池故障檢測系統與美國和瑞典的相關專利并稱世界三大故障電池檢測方法,技術位于世界領先水平。
2022年8月,經過使用驗證,再制造電池組各項參數合格,完全滿足通信基站的備電要求。下線儲能鋰電池包的再制造,將儲能鋰電池包再次用回基站儲能系統,項目的實施每年可減少200Mwh/年退役鋰電池包的固廢,在為運營企業節約運行成本的同時,使下線鋰電池獲得二次使用價值,實現資源的最大化利用。
油氣生產場站的“無人機”探索
創新成果:含硫氣田水閃蒸氣硫渣自動裝袋及加藥裝置改造研制
第一完成人:西南油氣田公司川中油氣礦高級技師李忠良
研發單位:西南油氣田公司川中油氣礦
“李專家,太感謝你了!你的小發明讓項目部10余座生產場站實現了無人值守。”5月18日,西南油氣田公司川中油氣礦磨溪開發項目部經理舒紹鋒對中國石油李忠良技能專家工作室領銜人李忠良豎起了大拇指。
今年54歲的李忠良,是中國石油李忠良技能專家工作室領銜人,2021年初,李忠良獲悉不少項目部使用的氣田水閃蒸氣處理裝置存在工作量大,夜間操作風險較高等問題。李忠良敏銳地感受到,這就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
李忠良組建了包括集團公司技能專家、技術管理人員、科研及一線員工等7人的創新團隊,經過近1個月多次討論,創新團隊最終制定了較為完善的“含硫氣田水閃蒸氣硫渣自動裝袋及加藥裝置改造研制”方案。
通過近3個月的前期現場調研、方案制定和設備制作,含硫氣田水閃蒸氣硫渣自動裝袋及加藥裝置在集氣東站進行安裝試用,但效果并不理想。
李忠良團隊沒有氣餒,堅持研判問題找對策,歷經20余次反復試驗,近百小時通電測試和多次方案優化,終于使裝置實現平穩運行。目前這項含硫氣田水閃蒸氣硫渣自動裝袋及加藥裝置在川中油氣礦已得到廣泛推廣應用,為減輕一線操作員工勞動強度,降低安全風險,實現無人值守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為了太平驛實現真“太平”
創新成果:閘首無人干預柴油發電機自動啟停
第一完成人:四川華能太平驛水電有限責任公司生技部副主任唐小焰
研發單位:四川華能太平驛水電有限責任公司
“5·12”地震后,距離映秀鎮僅8.1公里的太平驛水電站一直處于地震次生地質災害的陰影中。在2019年“8·20”泥石流災害發生后,為徹底解決大壩員工人身安全問題,經四川華能太平驛水電有限責任公司技術骨干反復研討,首次提出了大壩“無人值班,無人值守”運行模式的發展目標。
唐小焰、張璽兩位年輕工程師從事電力行業多年,對電氣技術難題攻關有著豐富經驗。趙棟棟、黃眾、邱振涵3位年輕技術人員有著扎實的理論基礎,在創新工作中積極探索最新技術的運用。他們對完善大壩“無人值班,無人值守”技術條件、減少電站受災風險有著迫切的愿望。通過多次嘗試,先后完成了對閘首400V配電系統自動控制邏輯的改造,并實現了北斗短報文遠方監視、控制閘首柴油發電機的啟停狀態。
此后,他們又確定了利用單相交流接觸器檢測柴油發電機啟停,當柴油發電機啟動時開啟柴油發電機室卷簾門,柴油發電機停止就關閉卷簾門的方案,從而簡易實現卷簾門伴隨柴油發電機啟停而開關,避免了因柴油發電機室狹小而導致柴油發電機運行時因高溫自動停機。通過反復推演、完善后,團隊再次擇機試驗,并取得了圓滿的成功,未來,團隊還計劃建立泥石流監測預警系統、水情測報系統、智能門禁管理系統等功能,讓太平驛電站逐步實現無人化、自動化、智能化大壩管理,讓太平驛真正享“太平”。
(四川省總工會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