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資金支持,北京引導高新企業創新發展——
【高質量發展調研行】給科技企業插上“金”翅膀
7月12日,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發布了關于公示2023年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提升國際化發展水平項目擬支持單位的通知,將對北京海天瑞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靈動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等34家科技領軍企業給予100萬元~300萬元的資金支持。
這是北京市給科技企業插上“金”翅膀,引導高新企業創新發展的一個側影。據統計,2021年,北京市高新技術企業保有量2.76萬家,對全市經濟高質量發展拉動作用明顯。近年來,北京市先后出臺了《北京市關于實施“三大工程”進一步支持和服務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的若干措施》《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提升國際化發展水平支持資金管理辦法(試行)》等相關政策,在資金支持等方面引導高新企業創新發展。
“資金+”讓“動批”飛出金鳳凰
從北京地鐵4號線動物園站D口出來,一棟現代感十足的大樓——新動力金融科技中心映入眼簾。
“這座大樓的前身是四達大廈,過去聚集了多個服裝批發市場,是大名鼎鼎的‘動批’(動物園批發市場),曾是北方最大的服裝批發集散地。如今,這里已吸納了多家金融科技企業,成為國家級金科新區的新地標?!?月13日,新動力金科資產運營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倩向記者介紹。
2018年初,北京市政府決定在西城區“動批”地區開展建設北京金融科技與專業服務創新示范區,并在2019年1月由國務院批復明確升級為國家級金融科技示范區(以下簡稱“金科新區”),并發布了“金科十條”1.0政策。
記者了解到,自“金科十條”1.0政策頒布實施以來,這里累計獲得約3.15億元財政資金支持,一批優質金融科技資源集聚,高品質空間載體加速釋放,經濟效益和引導激勵效果逐步顯現。截至目前,這里已新引入頭部或重點金融科技企業和專業服務機構166家,注冊資金超過1100億元,2022年金融科技機構實現稅收超過30億元。
“金科十條”2.0政策于今年6月29日正式發布,相比于1.0政策,最新的政策進行了全方位深化拓展。
“金融+”打造千億元“中國藥谷”
7月14日,華科精準(北京)醫療科技有限公司首席運營官王蘭芬向記者展示了首款同時獲得國家藥監局和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雙認證的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
“它可以幫助醫生在不開顱的前提下精準定位病人的顱內病灶,找到腫瘤或者出血點的所在。” 王蘭芬自豪地說。
“在找到病灶后,我們原本的開顱手術方案被僅需3mm的微創手術所替代,術中將直徑1.8mm的光纖精準置入病灶,通過實時可視化監控消融的方式來治療。”王蘭芬說。
坐落在北京南部的中關村科技園區大興生物醫藥基地,被譽為“中國藥谷”。這里是全國面積最大的醫藥健康產業園區,吸納了超過606家生物醫藥產業機構入駐。
華科精準(北京)醫療科技有限公司正是大興生物醫藥基地打造出的一家高新技術企業。
據大興生物醫藥基地管委會副主任高海月介紹,中關村科技園區大興生物醫藥基地成立于2002年,經過20多年發展,生物醫藥總產值超過千億元。園區緊抓全國第二批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試點區域機遇,打造超千億元的生物醫藥基地。
“基金+”培養科技攻關“特種兵”
北京大學2015級碩士研究生仲樹棟等與美國密西根大學的一名教授合作組成了“教授+學生+工程師”的科研團隊,在知識產權基金資助下,2016年~2017年期間先后攻克了鋁摻雜銀金屬膜的實驗室制備工藝。
2018年吸引社會投資設立創業公司“北京載誠科技有限公司”實施產業化,現已累計獲得超過2億元投資,成功實現卷對卷批量生產。產品得到國際知名廠家認可,并開始訂貨。公司是世界上唯一能提供1ohm/sq薄膜電極的企業,實現了我國在此領域的引領。
“仲樹棟的創業故事,在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簡稱中心)還有很多。” 7月14日,中心主任王茤祥向記者表示。
據介紹,2014年,北京市組織北大、清華等13所大學聯合創建北京協同創新研究院,與20多所全球頂尖大學聯合構建大學前沿探索、中心技術加速、企業產業演進的一體化創新鏈,形成從科學向技術轉化的系統性能力,加速成果轉化,2020年升格為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2022年科技部部署由中心組織實施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顛覆性技術創新重點專項項目,為科技自立自強發揮特種兵作用。
“京津冀三地共建知識產權基金(京津冀協同創新基金),作為項目決策平臺,按照統一的市場化機制決策和投資項目,京津冀三地按照屬地原則跟進資助。首期基金總規模25億元,擬由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出資30%、京津冀三地政府各出資10%、社會資本出資40%組成。通過共同的資本平臺,實現三地結構性連接和市場化高效配置創新資源,探索出區域聯動新模式?!蓖跗栂楦嬖V記者。
記者從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了解到,北京將持續推動中心建設,持續加速原創技術成果的熟化和產業化,不斷完善全鏈條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系,共同培育篩選一批具有產業化前景的原創性技術成果,引導更多北京創新科技成果在津冀轉化落地,進一步提高科技成果區域內轉化效率和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