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十堰開展共同締造活動,引導群眾共建共治共享
老工業基地社區告別“包攬式治理”
因車而建的十堰市,是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的“搖籃”,也是湖北省老工業基地的典型代表。國企服務社會化改革后,東風汽車公司十堰基地62家企業職工的社會服務移交地方。該市開展以“共建共治共享”為核心內容的共同締造活動,推動“國企辦社會”向“政府辦社會”轉型。
“橫向到邊”凝聚居民
放馬坪位于六四社區和花園新村兩個社區之間,這里的居民大部分是東風汽車公司62、64兩個專業廠的職工及家屬。全長15公里的犟河流經放馬坪。
看到小區居民不注重犟河的生態保護,有“小巷總理”之稱的楊志金,主動攬起了“閑事”。他把保護犟河的問題提交到居民理事會,并組織居民代表會商。“閑事”引起全體居民共鳴,大家一直贊成向小區全體居民發出環保倡議。不在河邊野炊、不在河邊洗車……保護犟河的6條倡議很快形成。
把居民組織起來,共商共管小區事物,是十堰開展的共同締造美好環境和幸福生活的實踐活動。活動的前提條件就是“橫向到邊”建立各類群眾組織,引導群眾“共建共治共享”參與社區治理。
放馬坪找來熱心于老工人事務的楊志金等,成立放馬坪居民理事會、退伍軍人協會、汽車文化協會,組建“犟河民間護河隊”“青年志愿隊”“紅白喜事服務隊”等各種群眾組織,讓每一個居民都能在一個或多個群眾組織中,實現“眾人的事眾人來商量”。
3年來,居民理事會、居民協會等群眾組織,圍繞古巷改造、古跡保護、社區服務等開展民主議事;以鼓勵居民參與為導向,參與環境衛生整治、疫情防控等社區服務工作;以好民風回歸為目標,舉辦百家宴、評選孝老敬親模范。
放馬坪,一個曾經物業服務不到位、公共事物無人管的國企家屬區,如今街道整潔、民風向善,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打卡地。
“縱向到底”把服務送到家門口
80歲的王澤敏奶奶是東風汽車公司的退休職工。從今年4月開始,家住張灣區王灣社區永光新村小區的她,每天都要來到社區的鄰里中心,為行動不便的老人做義工。
養老服務者的短缺是老職工家屬院面臨的公共難題之一。永光新村小區是東風汽車公司60廠的家屬區,小區居住著886戶1210人,其中一半左右是60歲以上的老人。今年初,低齡老人們在王灣社區黨總支的發動下,成立了“銀齡互助小組”,為行動不便的老人提供無償志愿服務。
在老工業基地開展共同締造活動中,十堰除了“橫向到邊”發動群眾參與小區治理,還重視“縱向到底”服務群眾。通過完善“街辦黨工委—社區黨總支—小區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鏈條,將黨建向基層延伸。
王灣社區黨總支根據小區實際情況,成立以退休黨員為主的小區黨支部,推薦有多年黨務工作經驗的退休黨員擔任小區黨支部書記,選優配強25名政治素養高、責任心強的單元樓棟長,將基層組織的觸角延伸到了每家每戶。
通過“小區黨支部、業委會、物業公司”3方聯動機制,小區黨支部在小區治理的各個方面發揮著牽頭、引領作用。小區黨員樓棟長,每天都會開展樓棟巡查工作,關心獨居、高齡、殘疾等特殊群體,及時將小區居民的問題反饋至社區、街道及相關單位。
共建共治共享
“橫向到邊”,搭建了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平臺;“縱向到底”,讓社區居民當家做主有了支撐。在此框架下,十堰市在老工業基地廣泛開展“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共同締造實踐活動讓老工業基地從“包攬式治理”走向“共建共治共享”的參與式治理。
——共謀,讓社區居民有發聲的機會。位于茅箭區武當街辦的鍛造新村小區,建于20世紀80年代的樓房漏雨、不隔熱,還有頂層居民在樓頂種菜、搭建隔熱棚,影響美觀。社區分樓棟召開16次場院會,收集改造意見120多條。最終經居民代表決議,形成整治意見。
——共建,讓社區居民出工出力、出錢出物,參與小區建設。茅箭區安徽路的華產小區,建設于20世紀80年代,屬于典型的老舊住宅。在黨員胡映明牽頭組織下,經過多輪樓棟會協商,24戶居民同意加裝電梯,并達成出資意見。今年4月,電梯試運行,小區居民紛紛稱贊。
——共管,讓社區居民參與社區大小事的管理。車城路街道中岳華庭小區2022年7月以前,小區一直由第三方物業公司管理。針對小區電梯無出風口、臺階無護欄、路燈不亮等問題,小區召開居民會議,形成管理公約,成立了自己的物業公司,并招聘專業人員開展服務,問題逐一得到解決。
——共評,小區治理效果好不好由群眾說了算。張灣放馬坪小區每年開展一次好兒媳、好婆婆評比,授予好兒媳、好婆婆牌匾;每月開展一次衛生樓棟、衛生家庭評比,在社區紅黑榜上通報結果。
——共享,提高社區居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張灣區半山尚社區設立衛生服務站、居民健身場、文化驛站、心理咨詢室等開放式共享平臺,構建15分鐘便民生活圈。
截至2022年底,東風汽車公司已經平穩向十堰移交學校36所、熱電廠兩座、燃氣公司一個,6萬余戶的職工家屬社會服務也一并移交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