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舉行的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張鏸文和她的粉色手套一起沖上熱搜——
“鋼筋女孩”的建筑夢
“從完全不懂編程語言,到如今能通過編寫代碼做出飄窗、配電箱,很有成就感。”在深圳市第三職業技術學校坪山校區機房,2022級學生張鏸文正雙手快速敲擊鍵盤,輸入一串串由字母、數字組成的代碼,編程模型在屏幕上漸漸成型。
出生于2007年的張鏸文從小就有一個建筑夢。在近日舉行的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作為決賽現場唯一的參賽女學生,張鏸文戴著色彩明亮的粉色手套穿行在鋼筋混凝土墻之間綁鋼筋,她和她的粉色手套一起沖上了熱搜。
最終,憑借過硬的專業技能,她和隊友榮獲此次大賽中職組“裝配式建筑構件安裝”賽項的全國二等獎。
加訓彌補體能差距
在“Python語言與建筑信息模型(BIM)”賽項中榮獲深圳市賽一等獎,卻無緣國賽,這是張鏸文此前的一大憾事。得知學校開展“裝配式建筑構件安裝”賽項選拔時,她毫不猶豫報了名,“我下定決心要抓住這次機會。”
作為團體賽項,參賽隊員由1名教師和2名學生組成,師生同賽,以賽促學、以賽促教。經過兩個多月的刻苦訓練,張鏸文從眾多優秀選手中脫穎而出,與學校帶隊教師莊禧發、2022級學生林韓錫組隊進入國賽集訓隊。
賽項實操環節分為吊裝和灌漿兩個子模塊,比賽時長各為1.5小時。比賽過程中,參賽者不僅要擰螺絲、綁鋼筋、搬模板,還要和隊友合作吊運700多斤的混凝土墻。連續的高強度作業,對選手的體能要求很高。
與參賽的男選手相比,體能是張鏸文的短板。
“剛開始訓練時,我體力常常跟不上,中途得停下來歇5分鐘,喝口水緩緩。”為提升體能,張鏸文決定給自己加訓——每天提早起床,繞著學校操場跑兩圈,晚上訓練結束后,跳繩1200次再休息。經過近4個月的加訓,她終于能跟上隊友的節奏了。
從1分鐘到2秒鐘
決賽現場,頭戴紅色安全帽,身著藍T恤、黑工裝褲,套上熒光馬甲的張鏸文,完美融入由鋼筋水泥構成的“建筑工地”中,一雙亮粉色手套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她蹲在地上,手法嫻熟地綁著鋼筋、擰著螺絲,各種工具隨著手中的動作快速變換位置。
一雙粉色手套,浸透了張鏸文訓練的血與汗。
“剛開始,我綁鋼筋使用的是統一配備的白手套,但均碼手套太大,不僅綁扎速度慢,還常夾到手套手指。”為此,她購買了粉色小碼手套,訓練期間已磨損、更換了4雙。
在“裝配式建筑構件安裝”賽項的預制構件吊裝任務中,選手需通過結構施工圖識讀,完成現場定位放線,裝配式構件吊裝、裝配等考核任務。綁鋼筋正是考核點之一,團隊3人一共要綁80~120個節點的鋼筋。
“綁鋼筋是個精細活兒。”訓練之初,零基礎的張鏸文無法精準把握力道,一個節點常常需要重復綁扎四五次,有時甚至要花上1分鐘。
如何攻克難關?張鏸文坦言,并無捷徑,只能以勤補拙,“每天早上到了訓練場,先踏踏實實綁上兩面墻”。
手劃傷了,只要不流血她就繼續干;手指刮破了,她貼個創可貼就繼續練……經過不斷訓練,她不僅能2秒綁完一個節點,綁扎質量也提高了,節點美觀、周邊鋼絲平整。她成了名副其實的“鋼筋女孩”。
多一項技能,多一條路
此次參賽,張鏸文收獲頗豐,感受到了技能帶給自己的信心和改變,真切體會到了“努力才能做好一件事”的道理。
最讓她難忘的是團隊熬夜奮戰的那一晚。
“看了其他參賽隊伍的訓練視頻,我們發現了差距,大家決定留下來優化團隊配合。”張鏸文回憶說,他們3人當晚將分工更加細化,反復練習整個比賽流程,并演練了發生各種臨時事故的應對措施。一直練到凌晨4點多才收隊。
回宿舍的路上,抬頭看著天邊的朝霞,張鏸文仿佛看到了無盡的希望。
被問及訓練過程中是否想過放棄,張鏸文坦言,她不怕吃苦,唯一的擔心是拖團隊后腿。“訓練后期,我因為生理期跟不上訓練強度,特別擔心因為自己讓團隊無緣獎牌。我知道自己沒有退路,只能咬牙堅持。”
封閉訓練時吃的苦,更加堅定著張鏸文成為一名建筑設計師的初心。“多一項技能,多一條路。我希望未來能繼續升學、參加比賽登上世界舞臺為國爭光,并用學到的知識和技術為國家發展出一份力。”張鏸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