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觀察】議長“難產”凸顯美國政局混亂
美國眾議院當地時間10月20日仍未選出議長,這意味著眾議院將延續“群龍無首”的狀況。在分析人士看來,眾議院議長“難產”緣于美國政治極化,未來即使眾議院選出議長,恐怕也難以改變當前的混亂局面。
當地時間10月20日,美國國會眾議院舉行議長選舉,共和黨籍議長候選人喬丹第3次“闖關”,但僅獲得194名共和黨議員支持,未能達到217票的當選門檻。與此同時,民主黨議長候選人杰弗里斯獲得在場210名民主黨議員的全票支持。
喬丹“闖關”失敗后,眾議院共和黨人舉行閉門會議,最終以112票比86票的結果,取消了喬丹的議長候選人提名。這意味著,共和黨人將不得不重新提名候選人,眾議院“群龍無首”的局面也將延續。
今年10月3日,時任眾議院議長麥卡錫被眾議院議員投票罷免,麥卡錫由此成為美國歷史上首位被投票罷免的在任眾議院議長。此后,眾議院共和黨人推舉多數黨領袖斯卡利斯為議長候選人,但斯卡利斯未能獲取足夠支持而主動退出。
隨后,共和黨議員又選出喬丹為議長候選人。共和黨眾議員共有221人,喬丹要當選議長最少需要獲得217票支持。由于民主黨人全部支持本黨候選人,喬丹只能承受最多4名本黨議員不支持他。
然而在3輪議長選舉投票中,共和黨眾議員分別有20人、22人和25人沒有支持喬丹,這不僅使喬丹當選議長的希望落空,也表明共和黨內對喬丹的不滿日益增多。
美國媒體分析指出,喬丹未能獲得足夠共和黨人支持,可能與其強硬保守立場有關。作為共和黨內右翼人士,喬丹是前總統特朗普的忠實盟友,一些共和黨議員擔心喬丹出任議長后會力挺特朗普,并在削減聯邦開支等方面采取更極端做法。此外,喬丹的支持者施壓其他共和黨議員投票支持,也引起共和黨議員的反感,有共和黨議員甚至收到了“死亡威脅”。
而在分析人士看來,眾議院議長“難產”實際上并不偶然,這是美國共和黨內斗持續的結果。
今年初眾議院議長選舉時,來自共和黨的麥卡錫經過15輪投票才艱難當選議長。當時身為建制派的麥卡錫為獲得黨內足夠選票,與共和黨內的強硬保守派達成“交易”,包括讓更多保守派在眾議院重要委員會中任職、允許僅有1名議員便可發起罷免議長的動議等。
正是由于這些妥協,在麥卡錫與共和黨強硬保守派就撥款法案產生分歧后,強硬保守派便要求罷免麥卡錫,并最終通過與民主黨聯合實現了這一目的。然而,來自強硬保守派的喬丹也難以獲得共和黨內溫和派的一致支持,兩派相持不下導致共和黨無法在選舉議長時保持團結。
對于眾議院議長遲遲難以選出的局面,有共和黨議員認為這讓該黨“看起來很糟糕”,是“一場危險的游戲”。民主黨方面則認為共和黨人“羞辱了自己”,白宮也呼吁共和黨人結束內訌。
按照共和黨的說法,該黨將于當地時間10月23日下午討論新議長人選,并于當地時間24日進行投票。目前,有意角逐議長的人有眾議院多數黨黨鞭埃默、共和黨研究委員會主席赫恩等人。如果遲遲未能選出議長,共和黨籍臨時議長麥克亨利可能會被眾議院賦予更大權力,以推進議事和立法日程。
美國媒體分析指出,眾議院現在面臨聯邦政府撥款法案、拜登政府向烏克蘭和以色列提供援助等立法議程,如果國會未能在11月中旬之前通過新的撥款法案,聯邦政府就可能“停擺”。而從當前兩黨以及共和黨內分歧來看,國會在這些議題上達成一致的難度很大。
眾議院議長“難產”加劇了美國民眾對政局的不滿。路透社和益普索最近公布的民調顯示,三分之二美國民眾認為兩黨政客沉迷于黨爭而無法履職。美聯社近日公布的民調也顯示,近八成美國民眾認為美國正朝著錯誤的方向發展,僅有3%的美國人對國會有很大的信心,超過一半人對國會幾乎沒有任何信心。
在分析人士看來,美國的政客將個人利益、黨派利益凌駕于國家利益之上,在許多事關民生的問題上爭執不休,這不僅導致政治僵局和黨派內訌不斷出現,也威脅到民眾的利益。未來一段時間,美國政局的混亂狀況仍有可能持續,而共和黨內斗或會對該黨明年大選的選情產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