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炮車晝夜不休有何玄機?
據江蘇廣播電視臺10月21日報道,日前,江蘇泰州被曝光有多臺霧炮車和灑水車晝夜不停集中在某一路段噴灑,“夜里三四點鐘都在噴……這條路365天全部是濕的”。有涉事司機透露,相應路段有一個大氣監測的國控點,“為確保監測數據達標,他們被要求每天在此集中噴灑作業”。此事曝光后,當地生態環境局與城投公司對霧炮車管理權限問題各執一詞。
在國家對各地環境考核越來越嚴的情況下,類似的操作并不鮮見——有的地方讓企業停產以確保某些關鍵考核指標達標;有的地方用水泥澆灌樹根以抑制浮塵;用霧炮車“圍攻”監測點更是不時發生……這些奇招、怪招,讓人哭笑不得,也讓人頗感氣憤。
治理環境的目的不是為了應付檢查,也不是為了環境監測數據“好看”,而是為了切實改善人民的生存環境,提高公眾的生活質量。在空氣質量監測點附近,霧炮車不停噴淋,短期內,監測數據可能確實變好看了,當地的治污壓力也可能變小了,問題是,蓋子能捂多久?能從根本上解決污染問題嗎?
大氣污染治理是一項長期的系統性工作,不是糊弄一下就能過關的。如果相關地方和部門確實重視治污工作,就應該如實反映環境監測的情況。如果環境數據不佳,就應該查查問題到底出在哪兒,然后采取科學的辦法,通過不懈的努力,讓空氣質量實現根本好轉。
掩耳盜鈴、自欺欺人,不僅與治理的本意相悖,也是在給整個社會、國家的環境治理工作拖后腿,甚至是一種“唱反調”。這反映出一些地方和人員的工作態度及作風問題——既不實實在在為群眾辦事,又投機取巧,總想以最小成本換取最大的“成績”。如此為之的結果往往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這提醒有關部門,千萬別被一些地方環境監測點的表面數據所迷惑,不僅要合理布局監測點,而且要多一些移動監測點,要對監測點進行常態化監控評估,建立長效的管理機制和督察機制。同時,對于一些故意弄虛作假的行為,要進行追責,要讓參與數據造假的主體付出相應的代價,從而警示更多地方、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