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線自動化、智能化程度越高,對員工技能水平的要求就越高
【在“黑燈工廠”探尋“智造”之光】空調“智造”吹新風
閱讀提示
作為目前全國電器生產行業自動化程度最高、智能化技術最新的標桿工廠,工業機器人、數控機床、5G等先進設備和技術已充分融入長沙格力的生產場景。數字化、智能化的新型制造模式一方面減少了人工成本,另一方面也對一線工人提出了全新要求。
“手臂”靈活翻飛、動作精準高效的工業機器人,活躍在注塑、鈑金、總裝等各個車間的生產一線;車間通道上,AGV導航車與智能電子倉默契配合,智能調度、精準配送已成為現實;作為工廠“大腦”的智能信息集控中心已實現全產線、全流程數字化,從生產計劃到制造執行一目了然……
走進位于湖南長沙寧鄉經開區的長沙格力暖通制冷設備有限公司(簡稱“長沙格力”),“工人少、機器人多”是留給記者最直觀的感受。作為目前全國電器生產行業自動化程度最高、智能化技術最新的標桿工廠,工業機器人、數控機床、5G等先進設備和技術已充分融入企業的生產場景。
格力電器董事長兼總裁董明珠此前曾表示,格力的“黑燈工廠”讓“過去1萬人的工廠現在只需1000人”。作為格力僅次于珠海總部的第二大綜合基地,長沙格力不斷加大技術改造力度,積極推行“機器換人”,有效促進企業提質增效。
“我們的智能車間相比傳統人工操作,生產效率提高了32%。”長沙格力生產計劃部部長田偉介紹。
59臺機器和4個人
目前,越來越多制造類企業開始將“黑燈工廠”置于關鍵業務領域或區域位置,以便更好發揮“硬核”作用。長沙格力也不例外。
“注塑智能車間”六個大字的展牌就被擺在長沙格力一期注塑車間入口處最顯眼的地方。在這里,不同原料經“中央廚房”空中管道的精準分配,注入注塑機,再由傳送帶與AGV導航車相互配合,將生產好的零件自動運到指定位置。在一臺注塑機前,只見機器人自動抓取鑲件,放置于固定工裝上,再由另一臺機器人抓取鑲件,精準嵌入模腔內。
“一套設備減員2人,大大降低了員工勞動強度,還避免了工傷風險。”企業生產科主管、技術骨干雷建告訴記者。
據雷建介紹,注塑車間共有5條多層生產線,生產160余類不同規格的空調零件。擔負保障產線正常運行重任的調試技術員,是這個車間最重要的崗位。然而,管理整個車間59臺機器卻僅需4名調試技術員。
智能化運用帶來的顛覆性變化,同樣出現在其他車間。
在鈑金沖壓自動生產線,各單體設備間無縫銜接,實現零件自動化生產,消除了人工作業的安全隱患;在總裝車間,由于大多數組裝環節被機器替代,一條家用空調外機生產線僅需50名工人,一天就能組裝近3000臺空調。
智能化作業讓工人開始有了“茶歇時間”。下午4點,記者在鈑金車間看到,工人三三兩兩坐在車間休息區,吃著零食,有說有笑。
互聯互通
每天早上7點半,注塑車間班長羅林勝到崗第一件事,就是打開手機App,查看最新排產目標、機器運行情況,并將任務“派單”到每一位班組調試技術員。“生產什么型號的產品,哪臺機器需要維修,在手機上一目了然”。
記者采訪發現,在長沙格力,不光生產環節的主要工種基本實現智能化作業,管理環節也更“智慧”了。“通過利用工業互聯網、大數據平臺,我們的關鍵設備實現了100%互聯互通,數據可以實時采集,集控中心負責遠程調度管理。”田偉說,機器一旦出現異常,后臺就會自動報警并遠程處理,或者線上派單現場處理。
智能物流還將不同的車間連為一體。占廠區整體物流配送量70%的立體智能物流配送系統,實現了各生產車間物流配送的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及少人化。人員編制減員30人,每年可節約成本近400萬元。
“這些高大上的機器人,基本都是格力自主研發的。”穿行于不同車間,雷建言語間充滿了自豪。早在2013年,格力就進軍智能裝備領域。如今,格力智能裝備已涉足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智能物流倉儲設備、智能環保設備、工業自動化等五大產品領域。
持續不斷的自主創新無疑是格力強力打造“黑燈工廠”的底氣所在。2014年籌備、2016年建成投產的長沙格力,一開始就瞄準打造高標準智能制造場景,采用大量國際領先和自主研發的智能裝備,并自主開發了相應管理軟件。投產的次年,長沙格力即獲評工信部“智能制造試點示范企業”和“工業互聯網應用試點示范企業”,成為了國家級雙示范項目企業。
人是“智造”核心
注塑、鈑金、總裝……歷經1000余道工序,每天有2萬臺空調從長沙格力運往全國各地。數字化、智能化的新型制造模式一方面減少了人工成本,另一方面也對一線工人提出了全新要求。
“比如調試技術員,別看一個班只有4個人,產品調試、質量巡查、異常處理、現場維護,要做的工作可不少。注塑機不能輕易停機,換班時要無縫銜接,吃飯也是送餐到崗。”雷建介紹。
記者了解到,一臺注塑機往往要生產十幾種甚至幾十種型號的產品,每換一種產品都需要重新設定參數;注塑產品正式生產前需要試模,生產過程也需要根據產品質量不斷優化;膠量的多少、溫度的高低,都是影響注塑好壞成敗的因素……培養一名優秀調試技術員并不容易。
田偉告訴記者,長沙格力籌備之初,技術人員即被送往企業珠海總部和其他生產基地,進行系統學習和鍛煉。
張貼在車間里的“精益名人堂”,展示著最新的優秀項目、先進人物;分布在車間各處的培訓道場、訓練營,讓一線技術工人在生產中得到提升……如今,長沙格力提出打造“精益智工廠”體系,力爭實現全員參與改進改善。
一線工人也成為智能化改造的一分子。主板車間單班原本需要兩名工人進行接線端子作業,不僅效率低下而且勞動強度高。為此,有員工主動申購接線端子自動供料裝備,實現了自動送料。
“生產線自動化、智能化程度越高,對員工技能水平的要求就越高。說到底,智能化改造離不開‘人’這個核心。”田偉認為,發展先進制造業的根本要義是在于追求更高質量、更高效率。在智能制造中,智能化只是一個手段,需要人機結合才能完成高效生產,而不是100%全自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