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于進口機器人,國產機器人品牌更善于深耕細分市場,以此打造中國機器人品牌的差異化優勢
【在“黑燈工廠”探尋“智造”之光】從“解放雙手”到“提升大腦”
閱讀提示
上海新時達機器人超級工廠是上海首個實現機器人制造機器人的工廠,這里送出的一臺臺機器人,正全力助推中國制造邁向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在實現更高水平國產替代的同時,企業也開始與國際一線品牌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展開正面競爭。
走進位于上海嘉定區的新時達機器人工廠,起初并不會留意其與普通工廠的差別——足足兩萬平方米的超級廠房內,一排排機器人在各自的區域內干凈利索地忙著各自的“工作”,一塊塊MES面板上實時反映著生產運行數據。機械臂扭動的聲音在廠房內此起彼伏,讓人仿佛置身于科幻電影。
看到數百臺機器人同時工作的震撼場景之后,不少參觀者方才回過神來:“這么大的車間里,好像沒見到過工人啊!”
這家工廠的“神奇”之處正在于此。上海新時達機器人超級工廠是上海首個實現機器人制造機器人的工廠,也是上海首批10家標桿性智能工廠。從“解放雙手”到“提升大腦”,這里送出的一臺臺機器人,正全力助推中國制造邁向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
“人跡罕見”的超級工廠
“這些工業機器人正在進行出廠前的最后測試,每臺都要經過72小時不間斷的監測,之后它們將被運往全國各地的制造業企業?!鄙虾P聲r達機器人事業部產品管理和開發部總監范曾指著正在運轉的機器人,介紹起了它們各自的應用,“焊接、折彎、涂膠、搬運碼垛、激光刻字等多種工藝,都可以放心交給它們,實現極高精度的操作”。
超級工廠使用了機器人、AGV、立體倉庫、分揀系統等自動化系統,用智能化設備代替人工參與機器人制造。工廠內零件裝配、物料運輸、精密焊接、樣品檢測等工序都由機器人獨立完成。
“整個工廠只有9名工人負責看線和實施部分需要人工干預的操作,大大解放了員工的雙手?!狈对嬖V記者,該工廠年產能達到兩萬臺工業機器人,累計出貨量達4萬臺。面對新能源汽車、光伏、鋰電等行業快速增長的市場需求,新時達開發出多種多樣的行業專用機器人。
記者在企業生產車間看到,應用于各種生產場景的機器人,有的“身形魁梧”,可以輕松舉起半邊車身,有的又頗為小巧,一張工作臺就能擺下。在測試中,機器人一絲不茍地重復著分選、涂膠、撕膜、搬運、檢測等工序,流水線上的產品整齊劃一。
范曾舉例說:“企業將機器人技術與鋰電池生產技術相結合 , 大幅度提高了鋰電池極片制作、電芯合成的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 , 帶動鋰電池生產企業進行技術升級和改造。”
人少了,生產效率會不會受到影響?
范曾表示,在高度自動化、智能化的加持下,工廠的交付能力和產品良率顯著提升。在工藝設計方面,減少生產準備工時30分鐘/次,不同結構機型可實現共線生產,生產效率提高20%;在生產作業方面,操作員由6人減少至2人,生產效率提升50%,產品直通率提高20%。
技術自主,助推數字工廠建設
“工業機器人可沒你想地那么‘聰明’,其精準、高效又穩定的性能背后是強大的技術支撐?!毙聲r達機器人事業部總經理周廣興說。
記者了解到,新時達以電梯控制業務起家,擁有深厚的運動控制技術沉淀。而運動控制技術正是工業機器人的“大腦”——控制器的核心技術。多年來,新時達一直堅持自主研發機器人控制系統、伺服系統和軟件系統,目前技術自主化率超過整機價值的90%。
2021年,新時達在機器人性能提升的關鍵環節——動力學高階算法方面取得重大技術突破,機器人在運行速度(節拍)方面提升了30%,運行穩定性、定位精度、噪音抑制等關鍵指標亦得到顯著提升,達到了與國際一線品牌并跑的實力。
除了加強自主研發和技術創新之外,新時達陸續收購了多家機器人產業鏈企業,完善自身的機器人控制系統、伺服系統、軟件系統等關鍵技術實力。目前,新時達已形成了負載范圍1kg~600kg的9個系列、80多款工業機器人產品布陣。
“促進工業機器人在工廠數字化、智能化改造中擴大應用,僅僅發力機器人本身是片面的?!敝軓V興說,制造業企業在生產過程中一直存在的痛點就是各個環節難以打通。只有對生產過程進行集成化管理,實現信息集成與共享,才能達到車間生產過程全局優化的目標,為此,企業自主研發推出了E-MES(車間協同制造管理)系統。
作為車間“大腦”,E-MES系統可以有效防止各類故障或其他不良情況的發生,還可實現諸多系統間的高度協同和數據的實時同步,減輕員工的工作強度。除此之外,E-MES系統不僅僅能夠實現車間生產的信息化可讀,還能在AI視覺檢測下進行質量檢測、實時反饋,讓整個車間自動化運行更智慧,有效破解了自動化生產“弱智化”“機械化”等難題。
國產機器人正“硬核”崛起
在政策支持、技術進步等多重因素驅動下,我國工業機器人市場規模增長迅猛,市場發展潛力巨大。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年工業機器人產量增長超過20%。從工業機器人的保有量來講,2023年我國工業機器人保有量將突破150萬臺,預計未來3年將保持穩定增長。
“機器人國產替代的時機已到,包括新時達在內的不少中國機器人企業已經具備一定的實力,能夠站在國際舞臺上一爭高下?!鄙虾P聲r達總裁梁銳說,在激烈的市場競爭格局下,2022年國產機器人市場份額進一步提升,占比達到44.47%。
如今,新時達已實現了核心零部件、本體、解決方案的機器人全產業鏈布局,引領國產機器人“硬核”力量崛起,在實現更高水平國產替代的同時,與國際一線品牌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展開正面競爭。
作為鏈主企業,2022年,新時達聯合長三角機器人產業鏈上下游12家企業,共同打造所有零部件均由長三角區域供應的“全長三角造”機器人,經第三方測試機構和市場應用驗證,整體性能已經達到國內領先水平。2022年,新時達“全長三角造機器人”銷售臺量超過700臺,進入汽車整機產線,取得了國產品牌進入汽車主機廠產線“零的突破”。
“相較于進口機器人,國產機器人品牌更善于深耕細分市場,把握細分市場的機會?!绷轰J認為,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國產機器人企業應該以高品質的產品、全面深入的工藝和及時周到的服務,打造中國機器人品牌的差異化優勢,贏得更多的市場發展空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