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來,一代代人接續奮斗,讓福建龍巖的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
【高質量發展調研行】老區綠色發展的生態密碼
擺在記者面前有3張照片:一張拍攝于1983年,彼時的福建龍巖長汀,到處是滿目瘡痍的山頭,遍布營養成分不高的紅壤;另一張攝于1999年,水土流失的山坡逐漸被綠色覆蓋;第三張是在2023年,照片里呈現出山清水秀的美麗畫卷。
這是記者隨“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主題采訪團,在福建龍巖長汀看到的3張照片。照片記錄著長汀40年生態修復的披荊斬棘之路。在閩西龍巖,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40年來,福建龍巖久久為功,讓寸草不生的“火焰山”變成郁郁蔥蔥的“花果山”,讓廢棄礦山變成蝴蝶蘭的“福”山。如今,當地群眾已從生態修復中嘗到了甜頭,荒山修復后的綠水青山,已成為促進經濟發展的金山銀山。
“長汀經驗”走向世界
“刺眼的陽光白花花地照著山頭,地表溫度高達70多攝氏度。雞蛋要是掉地上,一會兒就能熟。”提到過去,長汀縣三洲鎮黨委書記湯欽洪笑容中帶著苦澀。
要是下雨,山上大量的泥沙就會隨著雨水傾瀉而下,這樣的山,叫作崩崗。崩崗會像刀子一樣,將山體切割得支離破碎,流失的水土逐漸淹沒農田、淤塞水庫、抬高河床。
像這樣的崩崗,當年整個長汀縣共有3000多座。1985年的遙感數據顯示,長汀水土流失面積達146.2萬畝,占全縣國土面積的1/3。山光、水濁、田瘦、人窮……是長汀當時呈現的基本面貌,也讓關心長汀發展的人憂心忡忡。
治理水土流失,首要之舉是封山禁伐。通過嚴格的管理加上補貼,村民上山砍柴的現象逐漸減少。但封山禁伐只能治標,讓群眾能夠從荒山上獲得收益,才是治本之策。
1994年,長汀林權改革先行先試,50年的荒山使用權歸村民所有,一舉讓農民成了治山的主體。
“群眾太有智慧了,很多治山的辦法都是邊干邊試,摸索出來的。”福建省水土保持學會秘書長、正高級農藝師林敬蘭在長汀治理水土流失幾十年,見證了這里一點一滴的恢復發展。28年來,她年年奔波往來于福州和長汀的路上。
“通過多年試驗,我們探索出一套‘草灌先行,草灌喬結合’的治理模式。在此基礎上,又借助等高草灌帶、陡坡地‘小穴播草’等技術,在短時間內以植被覆蓋土地,遏制水土流失。” 林敬蘭介紹。
多年來,長汀摸索出越來越多的“治荒秘笈”,逐漸總結出符合實際、行之有效的“長汀經驗”。從濁水荒山到綠水青山,再到金山銀山,“長汀經驗”已成為南方丘陵紅壤區水土治理的品牌和典范。這一經驗還被推廣到國外,成為生態修復,水土保持的先進范例。
礦區鄉鎮綠色“蝶變”
在龍巖市永定區龍潭鎮,種蝴蝶蘭被當地百姓稱為“福”產業。這里曾是“一煤獨大”的礦區鎮,如今正因地制宜探索礦區轉型之路,一座蝴蝶蘭小鎮逐漸盛放。
漫步蝴蝶蘭小鎮,既可以看到溫室大棚里盛開的蝴蝶蘭,也能夠在青山環繞間享受愉快的度假時光。孩子們在兒童游樂區開心玩耍,露營燒烤也在暑期吸引不少家庭到來。
龍潭鎮是傳統的礦區鄉鎮,“十里山溝百家廠”,這里最高峰時有大大小小煤礦500多家,老百姓靠挖煤礦、建小水泥廠,生活富裕起來了。
然而和很多礦山一樣,大規模的煤礦開采曾對環境造成一定的消極影響。龍潭鎮按照國家政策主動關停煤礦后,生態修復與轉型發展如何走出新路等問題亟待解決。
經過民主商議以及外出鄉賢的幫助,“大家都覺得轉型種植蝴蝶蘭是最好的。”龍潭鎮黨委書記吳才開說。2016年起,龍潭鎮引進以蝴蝶蘭培育為主體的萬花園林公司,將蝴蝶蘭產業確定為龍潭鎮特色主導產業。
當地提出創建全國聞名的蝴蝶蘭小鎮,圍繞蝴蝶蘭產業鏈推動“跨村聯建”“村企共建”,規劃建設近千畝的永定區蝴蝶蘭產業園,從此走上“一枝花大產業”的綠色轉型發展之路。
他們串聯項目資源,引導支持蝴蝶蘭企業申報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探索“強村”帶“弱村”機制,全鎮8個村在產業園共建智能溫室,各村集體每年可增加收入100多萬元。
直播帶貨、花苗包裝、鮮切花作業、快遞物流……通過免費技術培訓、低成本提供種苗等方式,蝴蝶蘭產業也帶動水苔種植、電商直播、花瓶銷售、商貿物流等產業發展,已吸納300多名群眾在蝴蝶蘭企業直接就業,帶動近2000人在產業鏈就業,年人均收入可達5萬元以上,年增加收入近8000萬元。
如今,蝴蝶蘭小鎮已成為產煤鄉鎮因地制宜探索礦區轉型之路的一個樣板。
金礦場變成綠色工廠
完全沒有傳統礦場的揚塵、布滿山坡蒼綠的馬尾松,廢渣場變成了植物園……
8月10日,記者來到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紫金礦業集團(以下簡稱紫金礦業),這里堅持“開發一片、穩定一片、治理一片、成效一片”原則,在正在開發的礦山上建出一座綠色工廠。
“銅娃娃戴了個金帽子”,是對當地這座紫金山金銅礦的一個形象比喻。金礦體形成于上部的氧化帶巖層中,在下部的原生帶巖層中形成銅礦體,這種“上金下銅”的成礦分帶是中國銅金礦勘探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植被恢復和生態建設是綠色礦山建設的重點。30年來,紫金礦業持續開展金礦渣廢棄地和邊坡治理及生態恢復技術研究,掌握了礦區植被演替的基本規律,總結出“分層治水、截短邊坡、土壤改良、植物選擇”恢復“十六字訣”。
邊生產、邊建設、邊恢復,截至2023年8月底,紫金山金銅礦累計實施綠化作業面積約2.14萬畝、種植花木420萬株。通過植物措施的實施,項目建設造成的水土資源損壞得到治理,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林草植恢復了,土壤性質得到改善,減少了地面徑流量,礦山更是綠了起來。
紫金山金銅礦位于汀江流域附近,汀江是當地最重要的水源地。“在生產設施建設中,我們將廢水管理視為最核心問題,對工業污水、生活污水、雨水分流回收處理,確保水資源的充分利用。”紫金山金銅礦安全環保總監許輝標告訴記者,礦場對污染物總量、排放信息等進行實時在線監控、及時預測預警。
在革命老區龍巖,發展經濟同時注重生態保護,綜合治理修復水土,讓荒山變成綠水青山,綠水青山又真正成為金山銀山,為后世子孫造福,從治理荒山中受益,已成為印刻在當地群眾骨子里的“環保發展哲學”。當地形成的一座座風景秀美、環境優美的生態小城,也正煥發出青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