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花梨家具圖考》背后的故事
《西洋鏡》系列的《中國花梨家具圖考》(北京日報出版社)終于出版。它是第一本用英文介紹中式家具結構的著作,被稱為“明式家具研究的圣經”。初版問世于1944年,只印200本,標價50銀元。2009年12月1日,香港佳士得拍出一本,成交價近20萬元人民幣。
本書作者古斯塔夫·艾克于1896年生于德國波恩,1922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23年廈門大學創立,艾克應聘來教授哲學和藝術。他給自己取了一個中文的號,叫“鍔風”。當時魯迅也在廈門大學任教,艾克與學者陳萬里曾去拜訪,二人一起去泉州開元寺考察古塔,對魯迅藏六朝碑碣拓片感興趣。魯迅與陳萬里關系不佳,信中稱他“優伶蓄之”,對艾克卻不錯。1926年11月,魯迅收到英譯《阿Q正傳》6本,贈給艾克一本,并題:“奉藏艾鍔風先生,魯迅,一九二六·十二·廿四,在廈門。”
1928年,艾克離開廈門大學,到日本東京的《法日之家》和奈良學習,同年到清華大學教德語,直到1933年。在北京,他加入了中國營造學會。在同事、美學家鄧以蟄(鄧稼先的父親,在廈門大學、清華大學都和艾克同事)的影響下,轉向明式花梨家具研究。
據艾克的夫人曾佑和回憶:“中國古典家具一直乏人問津,價格也非常便宜,盡管如此,艾克為了多買一些家具進行研究,有時還是會選擇那些看上去稍微破舊或殘損一點的,然后再找匠人修復,畢竟這樣的價格相對會更加低廉。”
據學者胡文輝鉤沉,艾克的學生季羨林曾回憶:“他(艾克)工資極高,孤身一人,租賃了當時輔仁大學附近的一座王府,他就住在銀安殿上,雇了幾個聽差和廚師。他收藏了很多中國古代名貴字畫,坐擁畫城,享受王者之樂?!?/p>
而據學者葉公平鉤沉,季羨林在日記中更顯無禮,比如1932年10月24日記:“過午因Ecke(艾克)請假,只旁聽一堂Winter(溫德)。Ecke(艾克)真是豈有此理,據說害痢疾,大概又是懶病發作了罷。”
不過,艾克和季羨林的私交一直很好,季羨林也稱艾克為“業師”。
1934年,艾克在巴黎吉美博物館和盧浮宮博物館學習,他對德國興起的法西斯風潮感到恐懼,于1935年回到中國,任輔仁大學教授。1944年,他完成了《中國花梨家具圖考》,該書至少在兩點上異常獨到:
首先,艾克請中國學者楊耀幫忙,將自己收藏的舊家具一一拆開,做了精確測量,并繪成圖紙,明式家具研究泰斗陳增弼先生稱“在中國家具研究史上,第一次以科學的視圖原理繪制的第一批圖”。
其次,提出明清桌臺造型源自商周時的箱形結構,所以在相當時期,中國桌子保持了框架結構,隨著面板分離,下面的框架逐漸退化——先變成壸門形狀,進而底托變成托泥(明清家具中有的腿足不直接著地,另有橫木或木框在下承托,稱為托泥),進而變成板足(板狀腿),又發展為馬蹄足。艾克在中國古家具器型演變方面的諸多鉤沉,至今仍是不刊之論。
《中國花梨家具圖考》出版后,在西方引起了巨大反響。艾克年輕時曾參與“包豪斯運動”,該運動強調“建筑師、雕塑家、畫家,我們都必須回歸工匠精神”“藝術家和工匠之間沒有本質區別,藝術家也是崇高的工匠”。艾克將明式家具闡釋成“裝飾最少的幾何形狀和微妙的美”,與“包豪斯運動”相連接,推動了戰后美國人的“明式家具收藏熱”。曾佑和說:“(《中國花梨家具圖考》)成為中國家具欣賞與鑒定的權威書籍,并極大地激發了人們對中國家具的熱情和關注?!?/p>
家具研究大家王世襄曾說:“我對家具感興趣也跟艾克有關系。”“艾克有西洋的眼光,他好就好在大家都還不注意明式家具的時候他能看到明式家具簡潔的美,不過他是個德國人,他在材料的運用、到民間去了解這些方面,不可能做到像一個中國人一樣?!睋W者葉公平鉤沉,1948年6月至1949年8月,王世襄赴美國和加拿大考察博物館,隨身攜帶的參考書就有《中國花梨家具圖考》。
1945年,艾克與20歲的曾佑和結婚。
曾佑和(又名幼荷、昭和)是北京人,出身于世家,父親曾廣欽在民國時當過縣知事,她11歲從啟功學畫,16歲考入輔仁大學美術系,艾克是她的老師。在大學期間,她任溥伒(雪齋)助教三年,其間有人求畫,溥伒有時讓曾佑和代筆。
抗戰結束后,局勢動蕩,1948年,艾克接受邀請,第二次到廈門大學任教,從此離開北京。1949年1月,艾克一家去了美國夏威夷,艾克任檀香山中國藝術館館長,第二年任檀香山大學藝術教授。
晚年艾克又寫出《夏威夷的中國畫》,反響較大,曾佑和則被海外視為中國畫代表畫家之一。
1971年12月18日,艾克夫妻和朋友們在夏威夷某中餐館夜宴,據說艾克是酒鬼和美食家。第二天艾克便去世了,終年75歲。
曾佑和后在紐約大學獲博士學位,并在夏威夷大學任教,直至退休。2006年,她將艾克收藏的7件明代黃花梨家具無償捐給恭王府。
“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鼻百t已隨雨打風吹去,卻留下不朽的著作,展卷細讀,字字皆是無邊智慧與倜儻風流。就算我這樣不會去收藏明代家具的人,也會被這本書的厚重與內涵打動。讀書無非神交古人,且幸還能在這本書中找到一份相遇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