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地鐵集團為1.5萬余名產業工人搭建成長體系——
【推進“產改”進行時】培養系列“工匠集群” 叫響“青鐵工匠”品牌
過去10年,國內地鐵發展最快的城市是哪里?
答案里必定有一個青島。
今年4月26日,全國第一個全自主運行系統(TACS)示范工程——青島地鐵6號線正式開通,這意味著無人駕駛地鐵在中國實現了可能;2022年4月,行業內首臺兆瓦級飛輪儲能裝置在青島地鐵3號線掛網,代表著全線網年節電可達6200萬度;全國首創的“雙護盾TBM成套技術”首次在青島地鐵建設中應用,解決傳統工法效率低、爆破擾民的難題,實現了高效掘進、優質施工……
這一項項成績的背后,是青島地鐵集團有限公司高度重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打造多元體系,暢通產業工人成長渠道,為工人發展圓夢架起成長階梯,交出的一份“產改”答卷。
班組建設繪制技工成長“路線圖”
在青島地鐵集團安順車輛基地,安順檢修三工區定修二班工班長葛興亮正帶著徒弟們對正線陸續回庫的列車進行“望聞問切”。作為山東省內第一條建成運營的地鐵線路,青島地鐵3號線日客流量超過20萬人次,在葛興亮和工友們的細心維護下,從未出現晚點、安全事故,保質保量完成年度供車率100%。
從初出校門的“菜鳥”檢修工,到技術帶頭人,葛興亮制訂了詳細的“傳幫帶”計劃,帶領班組開創了省內軌道交通車輛維修的“系統修、專項修、里程修”新模式,獲得全國質量信得過班組、全國城軌交通先進班組等榮譽。
青島地鐵集團建立健全技能培訓機制、競賽比武體系,并分專業、分層級搭建技能提升平臺和師徒幫教體系,建立覆蓋全部30余個工種的課程資源。同時,在建設、運營、開發、經營、資本運作五大賽道分別建立了培訓、技能認定等多項機制。其中,運營公司已通過內部晉級晉檔考評累計完成4萬人次晉升,搭建起產業工人成長發展的“四梁八柱”。
由“工”變“匠”,暢通技能成才“快車道”
“我的工作室之前就是我們家的地下室,潮乎乎又暗又小。”青島地鐵運營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鄧舉明說,“不料想, 2016年入職后,集團竟為我提供了一個246平方米的工作室,還購置了10余種先進電子設備。”如今的他,已從一個狂熱愛好電子設計的學徒,蛻變為“山東交通工匠”“青島大工匠”。在鄧舉明的帶領下,實驗室先后完成了電客車客室照明鎮流器、電子地圖等多項技術攻關,多項技術填補行業空白。
同樣從一名普通的本科生變身為行業標桿“工匠”的,還有青島地鐵第二建設分公司的栗全旺。青島地鐵1號線過海隧道作為國內距離海平面最深的地鐵隧道,一旦襯砌混凝土出現裂縫,將會產生大量的滲水。為此,栗全旺將精益求精的測量標準融入混凝土施工和養護的每一道工序。他參與研究的《低碳海工混凝土多層級“耐—防協同”抗腐蝕關鍵技術與應用》榮獲2021年度青島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在青島地鐵集團,無論什么學歷,只要腦子活、肯鉆研,都能做科研,追求職業技能的完美和極致:有人能在巴掌大點的電路板上零點幾毫米的數百根線中抽絲剝繭,有人檢測手感堪比“X光”精準,電客車車門系統故障預警、供電系統繼電保護技術、電扶梯故障診斷系統為代表的“五小發明”不斷涌現……一例例頑癥痼疾被克服解決,一個個堵點痛點被有效排除,效益效率的“乘法效應”充分體現。
青島地鐵集團全面開展“產改示范創建”活動,通過勞動競賽、技能比武等方式選樹勞模、工匠,建設以“齊魯技能大師特色工作站(省級)”為代表的27個高技能人才工作站,形成“省市—公司—中心”三級工作站格局,建成省市級勞模和工匠創新工作室4個、集團級創新工作室7個、創新型班組2個,促進企業技能人才培養,培養出一系列“工匠集群”。
勞模帶動,跑出技能強企“加速度”
機器人頂端搭載的4K高清3D相機像一對大眼睛,準確獲取待檢車輛車底的每一個細節;明黃色的機械臂靈活而穩定,可實現車底全部1422項作業檢修,故障識別率100%,檢修誤報率低于3%……這個萌萌的智能檢修機器人是中國首次在城軌車輛檢修領域應用人工智能機器人技術,也是全國勞模尹星的發明之一。他曾填補了國內城市軌道交通作業“軌道車安全防護設備”的空白,截至目前,已創造價值超2000萬元。
在尹星帶動下,全員趕學工匠、爭做工匠、創新創效的奮進態勢蔚然成風。青島地鐵集團培育和帶動出40多名國家、省、市級勞模、工匠、首席技師、技術能手等先進人物,其中,尹星的徒弟王繼強獲評“山東交通大工匠”,牽頭與工友們協同研究解決了夏日地鐵車廂溫度“眾口難調”的難題,在2號線車廂提供“冷暖車廂”服務。
截至目前,該團隊共實施技術創新項目50多項,疑難故障研究30余項,形成科技論文10余篇,取得國家專利10余項,實現了青島綠色地鐵建設從跟跑到領跑的關鍵突破。
作為1.5萬余名產業工人的“娘家人”,青島地鐵集團工會循“新”出發、向“新”而行,圍繞助力發展新質生產力,以“產改”為抓手,深入落實班組建設工程,搭建起具有青島地鐵特色的勞模工匠典型培育和梯隊成長體系,打造在全國叫得響的“青鐵工匠”品牌,助力新時代“工匠之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