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穩就業碗、吃上旅游飯……天山南北唱起安居樂業之歌
【鑄牢共同體 中華一家親】“這就是幸福生活的模樣”
秋天的新疆,滿目金黃,瓜果飄香,引無數游客競向往。日前,本報記者跟隨“鑄牢共同體 中華一家親”主題采訪團探訪天山南北,深切感受各族群眾團結互助、共建共享、安居樂業的生動場景。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不只有詩和遠方,還有幸福生活的具體模樣。
科技賦農端穩就業碗
冬天也能吃到新鮮的無花果嗎?在新疆阿圖什市上阿圖什鎮塔庫提村,就可以實現一年四季“無花果自由”。
無花果素有“長在樹上的糖包子”美譽,卻因含糖量高而不耐存放,且露天種植的無花果每年只有7月到10月成熟上市。如何突破只能賣一季的發展瓶頸?
2023年,當地引進新疆海德坤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通過打造智能溫室大棚、科學種植,不僅實現無花果四季生長,產量也大幅提高。公司總經理王省業介紹,9座智能大棚2023年出產鮮果約45萬顆,反季銷售時,一顆果子可以賣到10元。同時,采取氮氣包裝等技術將保鮮期從原來的2~3天延長到7~10天,并通過電商平臺銷往全國各地。
澆水、施肥、疏枝……2023年3月,42歲的海熱拉·買買提成為這里的正式員工,每月工資4500元 ,他連連贊嘆:“現在太好了,感覺生活有奔頭了!”
科技賦能現代農業高效發展,讓當地百姓增收致富,也吸引不少大學生返鄉就業。25歲的布哈力齊·斯迪克就是其中之一。
“不僅專業對口,還離家近,更重要的是能帶著村民們一起學技術,很有意義!”兩年前,布哈力齊·斯迪克得知,家鄉喀什地區疏勒縣塔孜洪鄉建起“蔬樂”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學習設施農業專業的她十分興奮。在山東援疆專家們耐心指導下,布哈力齊·斯迪克現在已經是園區的技術骨干,還成為20多名村民的師傅。
“蔬樂”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郭牌西瓜種植基地項目經理吳兵介紹,“科研+企業+基地+農戶+營銷體系”的模式,打造設施農業示范樣板,年產瓜果及蔬菜9200余噸,年增加產值1.36億元,帶動300多人穩定就業、季節性用工1200多人次。
融合發展吃上旅游飯
近看炊煙裊裊,遠看雪山環繞,剛被護邊員組成的馬隊再現戍邊場景所震撼,又被蒙古族載歌載舞的婚俗表演所吸引……漫步在新疆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溫泉縣博格達爾村,獨特的卡倫(清代設立的邊防哨所)文化,吸引不少游客前來“打卡”。
而在10多年前,這里還只是個牧民定居村。昔日牧業村如何變身“網紅”旅游村?村民朱生娟很有發言權。
2021年,當地積極探索“產業+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模式,投入逾千萬元資金進行整村改造,打造卡倫文化主題村落,發展鄉村特色旅游。
朱生娟瞅準時機,回來專心經營民宿。看好家鄉旅游的發展勢頭,2023年,朱生娟又投資了100多萬元改造后院舊屋,擴大經營規模。
“越來越多村民像朱生娟一樣在家門口吃上了旅游飯。”博格達爾村黨支部書記阿衣古麗·居馬太介紹,目前全村打造38戶農家樂及民宿,吸納就業百余人,全村人均純收入超過2萬元。
在位于伊犁河谷腹地的天山花海景區,則走出一條鏈接一二三產業的農旅融合之路。7年的時間,荒灘變花海,發展農林種植、農產品精深加工和休閑旅游等多種業態,打造一二三產業融合農旅示范區。2023年,園區共接待游客約30萬人次,綜合產值達3.3億元。
新疆天山花海農旅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高少春介紹,園區地處33個少數民族聚集區,農忙季節日用工量達2800人以上,讓農戶變為產業工人。
自從和丈夫來到園區后,西梅種植工張艾米乃就告別了過去“游擊式”到各地果園的工作方式,吃、住都在園區,每月還有五六千元的穩定收入,女兒就在附近的初中讀書。“這就是幸福生活的模樣。”她說。
攜手共建繪就同心圓
“在我們社區,各民族就像一家人一樣!”記者在喀什市東湖社區見到熱依木姑麗·米吉提時,62歲的她正在社區市民中心的排練室里和姐妹們演奏樂器。
“我們經常開展各類文娛活動,大家參與活動的積極性特別高。”東湖社區居委會主任張曉真介紹,東湖社區6000多名居民中,包含回族、塔吉克族、哈薩克族、蒙古族、維吾爾族、漢族等6個民族。針對轄區老年人和未成年需求多的現狀,“爸媽”食堂、老年活動中心、日間照料中心一應俱全。
測血壓、做艾灸、中藥泡腳……每周二和周日,25歲的維吾爾族姑娘凱麗比努爾都會來到社區康養室做志愿服務。“叔叔阿姨們這里做理療后,睡眠好了,腿也不疼了,我覺得自己做的是很有意義的事。”凱麗比努爾告訴記者。
而在5公里以外的喀什地區第一人民醫院,來自廣東的醫生和新疆的醫生攜手同心,接力守護著孩子們的健康。
6年前,“粵疆同心醫療救治‘結石寶寶’”項目啟動,共為153名喀什地區貧困家庭泌尿系統結石患兒實施微創手術,當地群眾都知道貧困結石寶寶治療,可以找“廣州來的醫生”。
“通過該公益項目為孩子做了3次免費手術后,80多歲的爺爺從家里帶來了一個特別大的哈密瓜送到科室。”喀什地區第一人民醫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伊爾范江·亞力坤談起曾經救治過一個病患時仍然很動容,看著老人顫顫巍巍地捧著瓜,他當時就感動哭了。
通過專家們的幫扶,伊爾范江·亞力坤如今已能獨當一面。在他看來,為民服務、為患者著想,是粵疆兩地醫護人員共同的宗旨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