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研發創新”為特色的北京中關村綜合保稅區采用“3+1”監管體系——
【高質量發展調研行】“通關只用幾秒鐘”
“往常從機場過來通關至少也要半天,卡車要停車去查驗,有一系列流程,還要做一系列文本工作。這次全部用電子方式完成,通關只用了幾秒鐘的時間,也不再需要停車。”這是近日記者跟隨“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主題采訪團來到全國首個以“研發創新”為特色的綜合保稅區——北京中關村綜合保稅區(以下簡稱中關村綜保區)聽到的新鮮事。
據中關村綜保區管理處副處長吳杏紅介紹,綜保區采用“電子圍網+智能通道+電子圍欄”和“綜保區數智監管輔助平臺”的“3+1”監管體系,是全國首個以“研發創新”為特色的綜保區,不管是空間,還是未來配備的服務,或是入駐的企業,都突出展現了研發特色。
“通關耗時僅幾秒鐘”
“我們的貨物從機場過來后直接通關,整個入區過程,無需停車,耗時僅幾秒鐘。”10月16日,北京烯谷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陸偉俊告訴記者。
為什么能如此快速便捷地通關呢?北京中關村綜合保稅區運營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方濤告訴記者,中關村綜保區進出車輛的實體卡口被升級改造為智能通道,打造“非必要無阻斷”的海關監管新模式。
綜保區入口處沒有安裝道閘桿,車輛可以直接駛入綜保區。出口處道閘桿則維持抬起的狀態,實現非必要無阻斷,提高通關效率。
除了智能通道,中關村綜保區已構建“電子圍網+智能通道+電子圍欄”和“綜保區數智監管輔助平臺”的“3+1”監管體系,替代原有物理周界隔離設施和實體卡口。由隔離綠化灌木及高清視頻監控系統構成的“信息化圍網”讓人眼前一亮。
不過,取消了物理圍網,對于處于保稅狀態下的進口貨物,如何監管以防止物品擅離保稅區呢?
在中關村綜保區分界處的綠籬內,每隔20米就可以看到一個黑色“燈桿”。這些“燈桿”上面裝的可不只是路燈,還有2臺AI智能高清相機。“這種相機不僅能抓拍高清圖像,還有人臉追蹤功能。如果有人員穿越綜保區邊界,AI相機就會自動抓拍3張照片,將穿越前、中、后3個階段全部記錄下來,用于后期調查取證。”方濤說。
除了AI相機,中關村綜保區分界線上每隔200米還布設了1臺毫米波雷達。
在中關村綜保區2840米的分界線上,共安裝了367臺AI智能高清相機、41臺毫米波雷達,共同構成“電子圍網”。
聚焦“2+2+N”產業定位
索英智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是中關村綜保區入駐的首批企業之一,其母公司北京索英電氣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土生土長的中關村企業,其核心產品“儲能變流器”出貨量連續4年位居全國前三。
“中關村綜保區專為研發企業搭建的保稅維修、保稅檢測、融資租賃等保稅服務體系,成為吸引索英電氣入駐中關村綜保區的重要原因。”吳杏紅告訴記者。
入駐中關村綜保區后,只要是企業自研的產品就不受保稅維修產品目錄的限制,范圍大大拓寬。同時,在貨物流動時效上能大大壓縮,且無需繳納保證金。索英電氣董事長王仕城說:“這既節省了出關物流運輸時間,又降低了企業在這個環節的經營成本,同時還提高了返修效率和服務質量。”
“中關村綜保區‘2+2+N’的產業定位與我們公司的業務相契合。” 王仕城所說的“2+2+N”,就是以集成電路和醫藥健康為核心,人工智能和科技服務為重點,拓展總部經濟、跨境電商、融資租賃等N個保稅服務業態。
“作為北京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區、首都經濟‘壓艙石’、國家科技體制改革‘試驗田’,海淀區的創新優勢明顯。”中關村科學城管委會綜保處副處長黑煜表示。
首批8家企業入駐
今年8月28日,北京烯谷科技有限公司進口的實驗用電鏡載網作為首單貨物正式進入中關村綜保區,這也標志著該綜合保稅區正式運作。
“對我們科研型企業來講,很多進口的原材料或試劑,對溫度、環境潔凈度有很高要求。中關村綜保區能充分發揮特色優勢,為企業提供像超潔凈查驗平臺、特殊物品查驗平臺這樣的服務,這對我們有很大幫助。”陸偉俊說。
吳杏紅說,中關村綜保區具有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范區、自由貿易試驗區、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綜合保稅區“四區疊加”優勢。
作為首批8家入駐企業之一,北京凡知醫學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宋克清表示,進口的設備和物料減少了大概兩道稅,節省至少是30%~40%的成本,有些甚至能節省到60%。出口部分的話,關內和關外互通,時間大幅度降低,資本成本降低在百分之五六十。在保稅區這邊研發,省稅的過程中把效率還提升了,能夠快速拿到物料。
“圍繞集成電路、醫藥健康等產業的共性需求,利用綜保區的免稅等政策,我們將以進口大型儀器設備為重點,搭建開放共享平臺,推動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吳杏紅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