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加息等因素致日企半年破產數量創新高——
日本企業破產激增背后
近日,日本帝國數據庫公司發布報告顯示,日本今年4月至9月半年間破產的企業超過5000家,比上一年增加18.6%,這是自2013年以來的最高水平。就增長率而言,餐飲服務業和零售業破產企業數量增幅最大,分別增長了146.2%和28.6%。日本民間調查機構東京商工研究所預測,如果按照當前速度繼續下去,今年內或將有超過1萬家日本企業破產,數量將創下11年來新高。
南開大學日本研究院教授、副院長張玉來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日本央行今年3月退出貨幣寬松政策、物價上漲和勞動力短缺,是推動日本企業破產數量達到高峰的三股力量。
3月19日,日本央行宣布結束負利率政策,將政策利率從負0.1%提高到0至0.1%范圍內。隨后,在7月31日結束的貨幣政策會議上,日本央行又將政策利率從0%至0.1%提高至0.25%。
“加息25個基點看似是非常小的動作,但是它對市場的沖擊非常大。”張玉來說,“在2013年到2024年長達11年的貨幣寬松政策環境下,日本存在很多‘僵尸企業’,特別是在新冠疫情期間,日本實行雙零貸款(即零擔保、零利率),貸款成本小,導致許多資不抵債、幾乎沒有生產效率的‘僵尸企業’得以存活。”
據國際清算銀行統計,截至2022年,日本約有25萬家“僵尸企業”,占日本企業總數的17%,這意味著每6家日本企業就有一家處于經營不佳的狀態。“日本央行加息給這些‘僵尸企業’帶來了巨大的資本成本壓力,因而導致破產增加。”張玉來說。
日本帝國數據庫公司報告顯示,在倒閉的5000多家企業中,有472家將通貨膨脹導致成本上升列為企業破產的主要原因。其中,建筑業、制造業、零售業和餐飲服務業是成本驅動型破產數量最多的行業。
“日本的能源和糧食大部分依靠進口,但是當前復雜的國際局勢導致日本從俄羅斯和伊朗等國進口天然氣和石油,以及從俄烏進口小麥等都受到較大沖擊。”張玉來說。
同時,日元對美元持續貶值使得日本進口成本大幅上升。日本財務省近日公布的初步統計結果顯示,日本9月貿易逆差2943億日元(約合138億元人民幣),連續3個月出現逆差。很多企業無法將原材料及能源等成本上升的壓力充分傳導至銷售端,導致破產率激增。
除了多項成本高企之外,不少日本企業還面臨人手短缺問題。東京商工研究所近期指出,與去年同期相比,因人手不足導致的企業倒閉數量今年增加了80.4%。
張玉來表示,勞動力供給是日本難以解決的結構性問題。“日本很多中小企業屬于家族企業,少子老齡化嚴重導致企業后繼無人。而且這些年來,日本勞動力潛力已經沒有多少挖掘空間。日本女性就業率已經提升到很高的水平,65歲以上老年人再就業比例則達到30%以上。”人手短缺加上日本政府要求企業漲薪,更是讓不少中小企業難以維系經營。
日本前央行首席經濟學家前田英二預計,日本央行下一次加息可能將于2025年年初到來。對此,有專家分析,再次加息將使得日企融資和償債成本上升,給企業經營帶來更多潛在風險。
張玉來認為,日本企業未來破產數量還會增加,但是這并不能掩蓋日企整體正在重構國際競爭力的事實。“日本目前在半導體及其裝置、機床及氫能等行業仍然具有發展優勢,索尼、富士膠片等不少企業也已經成功轉型,將經營業務轉移到全球價值鏈的中上游。同時,日本政府也開始通過財政刺激等系列措施,支持日本數字化轉型和能源工業轉型。未來日本國內的投資和相關產業轉型加速值得關注。現在日本企業破產數量上升是一個正常狀態,因為產業的新陳代謝是必然的,它最終將有利于日本經濟社會生產效率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