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全域實施“溫暖工程”,從熱源保障、戶內改造、智能化建設等多方面補短板
今年暖氣不熱的投訴大幅減少
閱讀提示
供熱關系著千家萬戶,是群眾最關心的一件身邊事。今年,內蒙古實施“溫暖工程”,從供熱領域的熱源保障、戶內改造、智能化建設、應急保障等多個方面補短板、抓落實,確保群眾溫暖過冬。
“家里暖氣真好,屋子里熱乎乎的。”家住呼和浩特市玉泉區豐瑞公園小區的居民蔡女士說,今年實施“溫暖工程”后,暖氣不熱這個“老大難”問題終于解決了。
最近幾天,內蒙古連續發布寒潮藍色預警,氣溫持續走低,呼和浩特等地夜間最低氣溫已降至零下。但記者了解到,相較往年,今年內蒙古暖氣不熱的投訴卻大幅減少。
今年,內蒙古在全域實施“溫暖工程”,從熱源保障、熱網更新、熱力站提升、戶內改造、智能化建設、應急保障等多個方面補短板、抓落實,解決供熱領域突出問題,保障群眾溫暖過冬。
全域實施“溫暖工程”
近日,擁有1588戶居民的豐瑞公園小區迎來了供熱系統改造后的首個采暖季,大家紛紛表示今年暖氣更足了。今年6月,當地實施新一輪管網改造,并安裝測溫裝置和平衡閥,小區的供熱系統也接入了呼和浩特市智慧供熱管理服務平臺,可實時監測調控小區的供熱設備運行。
記者從呼和浩特市住建局了解到,為保障群眾溫暖過冬,今年該市在熱源和管網方面下足了功夫。目前,“溫暖工程”大唐長輸供熱管網工程涉及的兩臺發電機組已改造完成,新增熱源3300萬平方米;金山電廠長輸管網工程已具備提供500萬平方米供熱能力;17.6公里東環網已建設完成;老舊小區二次供熱管網改造的1333個小區已全部完工。
“我們內蒙古不缺煤不缺電也不缺氣,沒有任何理由缺溫暖。讓老百姓挨凍,良心難安。”溫暖是北方地區冬季最大的民生,2023年12月,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十一屆七次全會暨全區經濟工作會議決定,在內蒙古全域實施“溫暖工程”。
今年全國兩會上,內蒙古自治區有關負責人表示,內蒙古將從熱源保障、熱網更新、熱力站標準化建設改造等方面補短板,探索企業降本增效、用戶節省費用、社會減少排放、供熱安全有保障的新路徑和按需供熱、精準供熱的新模式,推動實現安全穩定高質量供熱,用供暖熱度提升民生服務溫度。
全面摸排不熱原因
“溫暖工程”實施過程中,內蒙古將上兩個采暖季通過12345投訴的60余萬件數據進行了研究和梳理,將供熱投訴較集中、居民反映強烈的小區清單轉發給各地,并要求逐戶倒查,全面摸排供熱不熱的原因,制定“一小區一方案”改造方案,對熱源、熱網、熱力站、住戶等進行了多輪全鏈條排查,找準供熱不熱“病根”,建立項目清單。
今年,巴彥淖爾市在實施“溫暖工程”過程中針對部分老舊小區因管網老化、年久失修造成的供熱不暢問題,推進供熱雙立管改造,啃下用戶端改造這塊難啃的硬骨頭。
“目前的老舊小區供熱基本是一個閥門控制整棟樓,或者是一個閥門控制一個單元或多個單元。供熱雙立管改造是通過敷設新的管網,從單元樓道內安裝一供一回兩根立管,實現單戶循環控制。雙立管改造中,供熱管網、小區管道等公共部分管網建設均由政府投資,用戶只需承擔入戶暖氣片費用,戶均出資500元左右。”巴彥淖爾市臨河區住建局局長徐建軍說。
據了解,今年巴彥淖爾市“溫暖工程”計劃總投資6.78億元,實施21個項目,已全部完工。同時,巴彥淖爾市將城中、城郊接合部原來靠散煤取暖的1.62萬戶居民納入城鎮集中供熱范圍,并將“溫暖工程”實施范圍擴展到全市域,完成農村煤改電14.36萬戶。
推動新型智慧供熱模式
近年來,供熱話題持續引發關注,而人們反映最多的就是暖氣不熱。據了解,導致暖氣不熱的原因很多,包括管網老化、壓力不夠等。在呼和浩特,今后供熱管理部門和運營單位可通過“智慧供熱管理服務平臺”,及時監控進出水溫度,為各種供熱問題的提前處置提供了重要依據。
內蒙古著力實施智慧供熱改造升級,推動新型智慧供熱模式,對供熱一級管網、熱力站、二級管網加裝運行參數采集器,掌握供熱實時運行參數;加裝供熱管網平衡裝置,保障前端、終端供熱均衡的同時,避免在調控后出現供熱系統紊亂的問題;利用全區城市管理大數據平臺,完善“自治區-盟市-旗縣”居民室溫監測聯動體系,以小區為單元,按照3%~5%的比例安裝室溫采集器,建立室溫在線監測制度,推動群眾投訴后再被動處置,向事前預警主動發現問題轉變。
在烏海市,新建居住建筑安裝分戶熱計量、溫度調控和供熱系統調控裝置,老舊小區試點安裝智慧供熱裝置。烏海市住建局有關負責人表示:“通過實行熱計量,用戶可以根據天氣情況和自身需求,通過手機遠程調控室溫,改變過去手動調節的繁瑣操作。不僅滿足了用戶不同的用熱需求,還可節約30%采暖費用,全市供熱耗熱量連續三年同比下降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