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5373米的普瑪江塘,氧氣暖氣全覆蓋
平均海拔5373米,空氣含氧量不足海平面的40%;冬季長達9個月,年平均氣溫為零下7攝氏度,最低氣溫可達零下30攝氏度……普瑪江塘,我國海拔最高的行政鄉,被稱為“生命的禁區”。
普瑪江塘,位于西藏山南市浪卡子縣東南部,與不丹接壤。其藏語意為“情人的草原”,但與詩意的名字相對應的,卻是惡劣的氣候和艱苦的生存環境,風沙肆虐,高寒缺氧。
日前,記者一行從縣城到普瑪江塘鄉,近兩小時的車程,海拔一路攀升,氣溫在降低。到達鄉政府駐地薩藏村,最先吸引目光的是一塊“為國戍邊,皖美‘氧’護”的公示牌,介紹的是安徽援藏工作隊開展的海拔5000米以上農牧區供氧建設項目,還醒目標注了“海拔5373米”。
“普瑪江塘鄉下轄6個行政村,一共283戶1063人,如今家家戶戶都實現了供暖供氧。”普瑪江塘鄉黨支部書記李云龍說,這些制氧機和供暖機來自工信部、援藏工作隊以及愛心企業等的共同出資,老百姓不需要花一分錢。
李云龍還告訴記者,這里的老百姓都住進了平均200多平方米的“小康房”,水、電、路、通信等相關配套設施一應俱全。采訪中得知,如今的住房歷經了4次變遷。
普瑪江塘鄉屬于純牧區,當地人世代都以放牧為生。趕著羊群,穿行于雪山、草甸之間,是過去牧民生活的生動寫照。
由于放牧要時常隨草場轉移,所以“地窩子”便成為很多牧民的居所。“地窩子”就是在地上挖出一個半人多深的坑,上面用草皮蓋住,僅留下一個小小的口,人要弓著身子才能進入,這就是牧民們早期的“房子”。
再后來,牧民就地取材,用草和著泥土建起了有柱子、有門窗、有院墻的“草坯房”。2006年,西藏開始大力實施以農房改造、游牧民定居和扶貧搬遷為重點的農牧民“安居工程”。每戶農牧民建設“安居房”,國家都補貼25000元,其余自籌,按照人口和房屋面積計算,每戶一般出兩三萬元,就可住上藏式磚石結構的“安居房”。2017年,國家不斷投入人力、資金,推動浪卡子縣邊境小康村建設。如今,這里的老百姓都住進了“小康房”。
健康,依舊是這里的老百姓最關心的問題。
“經常聽到誰家孩子晚上睡覺又頭疼了,誰家老人突然暈倒了……”薩藏村黨支部書記索朗次仁回憶起以前的場景。全科醫生次仁拉姆在薩藏村工作了10年,她也告訴記者,在高海拔地區生活,村民們容易患上高血壓、心臟病等疾病。
為了解決高寒缺氧的難題,2018年普瑪江塘鄉實施集中供氧工程。時隔一年,便實現了6個村居集中吸氧室覆蓋的目標。今年,普瑪江塘鄉的群眾免費安裝了外掛制氧機,實現了居家隨心隨時吸氧。
其中,安徽援藏工作隊通過多次深入實地考察和溝通,統籌安排援藏計劃外資金500萬元,為普瑪江塘鄉海拔5000米以上的村民家中安裝了222臺彌散制氧機、222臺超薄款制氧終端、222臺簡易終端及管材鋪設,實現了供氧全覆蓋。
記者走進達普赤家看到,制氧機裝在了孩子們的臥室里。“他們上學回到家,將機器打開,睡眠質量能提升不少,身體發育也會更健康。”跟隨記者一起的鄉專干次仁德吉,幫忙“翻譯”了達普赤的回答。
“自從安裝了家庭供氧設備之后,村民們因為缺氧來就醫的情況明顯少了。”次仁拉姆說,之前只有村衛生室配有吸氧機,村民如果缺氧不適,只能來衛生室。
為提高村級集中吸氧室的使用效益,《普瑪江塘鄉“5373”集中吸氧室運行管理辦法》制定實施以來,全鄉6個村居集中吸氧室累計舉辦包括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培訓、健康知識宣講、學生假期托管活動等200余場次,吸引群眾吸氧2000余人次。
除了氧氣稀薄之外,高海拔地區的嚴寒也給村民們生產生活帶來極大困擾?!凹幢闶窍奶?,這里的夜間溫度也會在零攝氏度以下。”李云龍說,普瑪江塘鄉5個村248戶群眾都免費安裝了空氣能熱風機,降低了冬季取暖成本,滿足了安全清潔溫暖過冬的要求。
當生活水平、居住環境逐漸得到提高改善,村民的身體素質也得到相應提升。2011年,普瑪江塘鄉群眾平均壽命為45歲;2016年,人均壽命為49.5歲。經統計,2021年,人均壽命已達到54歲,創普瑪江塘鄉人均壽命歷史新高。
“現在村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舒服了很多’!”索朗次仁說。在村中遇到的村民也告訴記者,“現在生活條件真好,開了暖氣不怕冷,每天我還會吸兩三個小時氧氣,睡眠好,身體也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