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國際大巴扎打造文化交匯圈、共同富裕圈、各民族朋友圈
“新疆之窗”繪就同心圓
深秋,烏魯木齊天氣漸涼,寒意十足,但位于烏魯木齊市天山區的新疆國際大巴扎游人如織,各地游客在此觀光、游覽、購物。“馬上逛巴扎”、“我在大巴扎過中秋”、歡度國慶“快閃”…… 今年以來,烏魯木齊市大巴扎景區綜合服務中心開展了系列活動,通過將各種傳統節日和沉浸式體驗相結合的方式,讓各地游客感受到大巴扎的熱鬧和繁華,展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新疆國際大巴扎,是集文化、商貿、美食、文創于一體的世界級規模的巴扎,被稱為“新疆之窗”“中亞之窗”。烏魯木齊大巴扎景區綜合服務中心承擔著景區的日常管理、綜合協調、規范化服務等職能,“我們中心用文旅融合的方式,通過打造文化交匯圈、共同富裕圈、各民族朋友圈這3個‘圈’,繪就出民族團結的新畫卷。”該中心黨支部書記馮堅說。
多元文化碰撞“破圈”
10月1日,新疆國際大巴扎國慶版開街儀式正式開始,伴隨著喜慶的音樂,身穿民族服飾的演員們為大家展示多民族舞蹈,歡快的民族歌舞吸引了眾多游客和市民駐足。
據介紹,烏魯木齊大巴扎景區綜合服務中心通過構建“街道黨工委—商圈黨委—基層黨支部—黨員商戶”四級組織架構,打造特色街區彰顯文化特色,先后打造了大巴扎宴會廳、第一觀光塔等新疆特色建筑,引進了民族樂器制作、毛皮畫、皮雕等國家和自治區級非遺項目,開展了婚俗文化秀、天馬巡街、戲曲進景區等文體活動,讓游客在游、逛、購、賞的同時,充分感受新疆各民族多元文化的獨特魅力。
撲面而來的烤馕、烤肉的香味,琳瑯滿目的地毯、絲綢、銀飾等商品,漫步在烏魯木齊大巴扎景區,感受到的是開放、繁榮、多彩,以及多元文化的碰撞。景區還設有歌舞演藝、非遺剪紙、手工刺繡等互動活動,為游客提供身臨其境的體驗。“這種參與感和互動性,不僅大大增強了游客的游樂體驗,更使其深入感受到其中的文化內涵,在潛移默化中促進各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馮堅說。
文化的“破圈”,也令大巴扎景區進一步釋放消費潛力。今年1月至8月,景區接待游客2100萬人次,同比增長29.1%,單日最高游客接待量達到20萬人次。
創新消費讓“流量”變“留量”
“每天的游客都很多,生意好到忙不過來。”國慶長假,在大巴扎景區步行街開烤魚店的阿卜杜力木感受到了發展帶來的紅利,來自和田地區墨玉縣的他,通過自己的努力,讓一家人在烏魯木齊扎了根。
烏魯木齊大巴扎景區現有商戶1443家,包括漢族、維吾爾族、回族、哈薩克族、蒙古族、柯爾克孜族等16個民族的商戶在此經營。據介紹,景區綜合服務中心為各族創業者提供政策扶持、減免租金、發放小額貸款等,通過優化商業網點布局、優化營商環境等舉措,進一步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景區積極開展特色文化商品推介,配合開展“文化+旅游”“體育+旅游”等多種形式的文娛活動,旅游紅利持續釋放,實現景區平均日客流量5萬人次,最多時日客流量達30萬人次,好的經商環境和政策扶持讓大巴扎的商戶和居民共同受益,僅步行街就為周邊居民新增500余個再就業崗位。
在這里,通過旅游帶動消費、促進就業、增加收入的例子比比皆是,越來越多的各族群眾在這里享受到旅游紅利,改變了生活。
感受大家庭的溫暖
今年國慶假期,在大巴扎景區經營手工銅器的商戶蘇來曼·麥麥提敏特別忙碌。他說,好生意有一半是他的好兄弟、商戶張興健的功勞。之前,蘇來曼想換個位置好的店鋪,但還差6萬元,張興健二話不說,解囊相助;去年,張興健裝修新店鋪,人手不夠,蘇來曼讓妻子看店,自己前去幫忙……兄弟心連心,日子越過越紅火。
在大巴扎景區,每天都上演著各族同胞親如一家的故事。而這都是在大巴扎景區常態化開展“民族團結一家親”和民族團結聯誼活動結出的碩果。景區以“我們的節日”“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為主題,組織動員轄區各族居民群眾廣泛開展,鄰里節、“民族團結一家親、攜手徒步健康行”民族團結聯誼活動,以及參觀美術展覽、觀看紅色電影、尋找“56顆石榴籽”等活動,讓各族群眾在聯誼交友、觀光體驗中感受到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溫暖。
“在這里,各族商戶間相親相愛,互幫互助的感人故事數不勝數,打造了各民族親如一家的‘朋友圈’。”馮堅說,服務中心會經常通過“大巴扎之家”網絡平臺,推送商戶們日常相處的溫馨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