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聲音
◇蓋牢“責任井蓋”才能護衛腳下安全
近日,安徽淮南謝家集區人民法院調解結案一起因行人跌入排水井受傷而引發的責任糾紛,管理部門一次性賠償1.8萬元。
《北京青年報》評論說,絕大多數窨井傷人或吃人事故都與管理主體的疏忽或履行安全保障義務不到位有直接因果關系。每一口窨井都是檢驗城市治理水平的顯微鏡,不能總等司法之手在窨井傷人事故發生后給窨井蓋上責任井蓋。在事前和事中給每一口窨井蓋牢“責任井蓋”,才能守護好群眾“腳底下的安全”,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
◇馬拉松有流量,更要“沖”增量
近期,全國多地開啟“馬拉松模式”。僅4月20日,全國共舉行43場馬拉松比賽,規模合計超過41萬人次,成為官網記錄中舉行馬拉松比賽數量最多的一天。
《北京晚報》評論說,一場場馬拉松,對接井噴的全民健身需求,也讓地方文旅流量步入“加速道”。馬拉松賽道上釋放的是選手活力,也是城市實力。越是馬拉松熱,越不能急功近利。馬拉松賽事有終點,城市文旅消費、地方經濟發展沒有終點;舉辦一次馬拉松不難,難的是城市擁有足夠的耐力,讓馬拉松效應長久不衰。
◇“野游”被追償,公共資源不能無限為冒險兜底
近日,一名游客未購票從安徽黃山景區外圍“野游”入山,并無視提示牌進入未開發開放區域,后因迷路報警求助。警方對其救助后,依法進行了行政處罰。
“光明論”微信公眾號評論說,從傳統認知看,公共救助似乎應當具有公益性、無償性。人們在受困時進行求助,有天然的合理性。不過近些年隨著野游、獵奇變得越發頻繁,公共資源已經不可能無限制兜底了——人們不能因為有救援存在,而刻意去放縱危險。公共資源是有限的,資源應該用在刀刃上,但對于并非主觀故意的情形,還是應當盡力施救,去展現文明社會應有的溫度。(嘉湖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