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記者 金正波 李龍伊
首都北京,寬闊筆直的長安街上,一隊身著禮賓服的武警官兵身姿挺拔,駕駛21輛白色摩托車呈箭形編隊,護衛國賓車隊向前馳騁。
談及國賓護衛隊,許多人腦海中都會閃過這樣一個畫面。這群威武的國賓衛士,以精湛技術與默契配合,構筑起一道道移動風景線。
武警北京總隊國賓護衛中隊,作為武警部隊序列里一支“國字號”特殊分隊,被譽為“天下第一騎”、流動的“儀仗隊”。
重新組建10多年來,一茬茬官兵忠誠踐行“鐵心向黨、鐵騎當先、鐵骨錚錚”的鏗鏘誓言,先后被中共中央表彰為“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被中央軍委表彰為“全軍‘四鐵’先進單位標兵”,榮立集體一等功1次、集體二等功3次,成為展示大國形象、強軍風采的亮麗名片。
“無論執行多少次任務,每次駛過天安門,我都感到無比自豪”
記者走進國賓護衛中隊,一塊紅色展板映入眼簾,上面動態記錄著這支鐵騎中隊的榮光——自2014年10月21日至2025年3月31日,圓滿完成國賓護衛任務1000多場次。
展板一側,貼著140多個國家的國旗,這是隊員們護衛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奮楫破浪、堅毅前行的縮影。一個個重要外交場合以及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頒授儀式等,都能看到國賓護衛隊員的颯爽英姿。
“作為國賓護衛事業的新傳人,能夠參與護航黨和國家重大活動,使命光榮而神圣。我們的每一次亮相,都代表著國家形象、軍人風采。”在中隊組織的鐵騎故事會上,大學生士兵程石的發言引發了隊員們的共鳴。
“外交無小事。國賓護衛隊員不僅展示國家的威儀,同時還肩負著保衛安全的神圣使命。”禮賓大隊教導員曲華召感觸頗深,“隊員們不僅要有嫻熟的駕車技術,還要在高速行駛中隨時準備應對突發情況,不允許出現絲毫閃失。”
隊員田曉鵬清楚地記得,那年,中隊接到重啟國賓護衛任務的命令。“同志們,從今天起,你們就要擔負起國賓護衛這個艱巨的任務,大家準備好了嗎?”時任國賓護衛中隊負責人高彬問隊員們。
“時刻準備著!”隊員們的回答鏗鏘有力。這群懷揣夢想的小伙子,每天鉚在訓練場練上十幾個小時,爭分奪秒苦練技術。很多時候,午餐直接打包帶上訓練場,吃完繼續練。
500多天的磨煉后,這支鐵騎中隊驚艷亮相,圓滿完成首場國賓護衛任務。
10多年時間里,隊員們千余次駕駛摩托馳騁在首都的繁華街道上,執行護衛任務。當記者問及戰士們最難忘的一個地點時,大家給出了同一個答案——天安門。“無論執行多少次任務,每次駛過天安門,我都感到無比自豪。”隊員萬象翼表示。
入伍前,萬象翼在天安門游覽時,看到國賓護衛中隊執行護衛任務。隊員們駕駛鐵騎的颯爽英姿讓他感到羨慕又向往,在他心里種下了參軍入伍的種子。當兵后,他幸運地被遴選到國賓護衛中隊。盡管訓練很艱苦,但他的信念從未動搖:“一定要執行好護衛任務,用最飽滿的精神狀態駛過天安門。”
功夫不負有心人。兩年后,萬象翼具備了執行護衛任務的能力。第一次駛過天安門執行護衛任務,雖然只有短短幾十秒鐘,他卻感到那是自己最為榮耀的時刻。“每一次執行任務,對我來說就是接受了一次黨和人民的檢閱。”萬象翼說。
2024年9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頒授儀式在北京舉行。9時許,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集體乘坐禮賓車從住地出發,由禮賓摩托車隊護衛前往人民大會堂。
“護送為國家建設和發展作出杰出貢獻的功勛模范人物,使命光榮。我暗下決心,要在平凡崗位上不斷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珍惜榮譽、不辱使命,立起中國軍人的好樣子。”隊員許宇鵬依然記得當時的心情。
“護衛重于生命,形象高于一切”,這是國賓護衛隊員莊嚴的誓詞。為捍衛國家的榮譽和尊嚴,為實現自己的光榮與夢想,隊員們奉獻著自己的青春和熱血。
“每當訓練堅持不住時,只要一想到護衛使命的無上榮光,身體里就有了源源不斷的力量”
北京釣魚臺國賓館,國賓護衛隊以V字形向前行駛。頭車駕駛員、中隊長邵明路帶領編隊成員在5秒鐘內完成加速,摩托車在疾馳中迅速變換隊形,車與車銜接流暢、渾然一體,各車左右偏差不超過5厘米。指揮員豎起大拇指:“咱們的隊員好樣的!”
嫻熟的技術、默契的配合,是用一次次摔打磨礪換來的。
記者在國賓護衛中隊訓練場上看到,隊員們正在進行S形繞桿課目訓練。他們在狹窄的錐桶間整齊行進、交替穿梭,完美越過10多個路障。隊員王先勇介紹:“順利完成護衛任務,既要單兵過硬,更需要團隊協作。這個課目不僅考驗駕駛技術,又考驗默契配合,必須節奏一致。現在的游刃有余,靠的是夜以繼日地訓練磨合。”
在S形繞桿訓練中,隊員們一點點摸索驗證,將桿與桿的距離從4米縮短到了3.5米以內。突破極限帶來的喜悅與收獲,驅動著他們不懈努力。
梅花香自苦寒來。邵明路說,成為一名合格的國賓護衛隊員,要經歷駕駛準備、基礎駕駛、特技駕駛、戰術基礎、戰術應用、編隊演練相關的50多個課目的艱苦訓練,并且每個課目只有達到優秀標準才能過關。
“這個過程平均需要駕駛摩托車訓練行駛2.2萬公里,一般需要兩年甚至更長時間的訓練。”邵明路說,“訓練中摩托車輪胎磨損相當嚴重,中隊每年消耗使用輪胎600多條。”
268公斤,是國產春風摩托車的重量。控制這個大型“鐵疙瘩”,是每名新隊員的第一個挑戰。為了盡快掌握摩托車性能,隊員們最先開展的便是推車訓練。面對相當于自己體重3倍多的摩托車,要將其推行已經很難,但隊員們要完成推車3公里跑課目,必須找準發力點、平衡操控車輛。
“在睡覺的時候,有時還夢見自己在推車,胳膊經常疼得抬不起來。”回憶起剛開始訓練的感受,隊員董坤記憶猶新,“每當訓練堅持不住時,只要一想到護衛使命的無上榮光,身體里就有了源源不斷的力量。”
當時,董坤一個月內體重就從85公斤掉到了70公斤。從艱難地開展適應性訓練到輕松推車3公里,他在揮汗如雨中日漸和摩托車合為一體。
苦練世上無雙技,敢當“天下第一騎”。為了激發訓練熱情,中隊每月都會組織競賽。官兵們一個個都鉚足了勁研方法、練本領、強技能。隊員王先勇每天保持頭正、頸直、目平,身體與車體成90度直角,可達到兩個小時紋絲不動;隊員李彪練就了通過聽引擎聲音判斷行駛中摩托車速度的秘訣……
已經入伍17年的武警部隊十大標兵士官、一級上士孫朋磊,是中隊重新組建后的第一批隊員之一。“部隊建設發展逐年邁上新臺階,訓練條件不斷改善,摩托車不斷升級換代,我們馳騁護衛之路的底氣和信心更足了。”他深有感觸地說。
迎賓路上一分鐘,練兵場上千日功。北京APEC會議、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每一次護衛任務圓滿完成的背后,都是官兵追求極致、力求完美的生動縮影。
“每一次摔打,都教會我直面困難和挫折,在歷練中收獲成長”
又到一年退伍季。和煦的春風中,新老隊員交車儀式在中隊舉行。即將離開部隊的老兵們,將愛車“托付”給新隊員。“最后一次擦車了。”老兵用衣袖反復擦拭儀表盤,突然把臉埋進掌心。
新隊員們扶過車輛,雙手緊緊攥著把手,誓言鏗鏘:“請老兵放心,我們一定會珍視部隊榮譽,練好護衛技能,不負國賓護衛中隊的榮光。”
榮譽是閃耀的光環,更是官兵們砥礪前行的動力。中隊持續夯實官兵忠誠使命、奮斗強軍的思想根基:每年新兵下隊,第一堂課是走進中隊榮譽室,開展理想信念教育,讓忠誠基因融入血液;每次老兵退役前,開展隊旗留念、摩托車交車儀式,鼓舞官兵鑄“鐵軍”風范,揚大國威儀。
采訪中,記者常聽到隊員們提到“閃電”“麒麟”等詞語,這是他們給摩托車起的名字。隊員李超超給摩托車起名為“鯨”,希望可以駕駛摩托車劈波斬浪、一往無前。
“摩托車,是我們親愛的‘戰友’,護衛路上行駛的每一步都刻著成長的印記,我們在這里收獲了無悔青春。軍旅生活的酸甜苦辣,都和摩托車緊密相連。”李超超說。
人車合一,是隊員們追求的理想狀態。每輛摩托車,在剎車、擋位等方面都有細微不同,隊員們每天和摩托車打交道,是最熟悉它們的人。“我們每次休假回來,第一件事就是去車庫擦拭保養摩托車,騎上兩圈,聽聽那有力的轟鳴聲。”隊員邵廷明說。
在部隊營區,有一面貼滿官兵騎行手套的“手套墻”:手套被磨得翻毛、破洞,被汗水浸得褪色,這是國賓護衛隊員艱辛付出的印記。平均每人每年磨壞10多副手套,每兩個月磨壞一雙馬靴。浸著一代代官兵血汗的手套墻,激勵著官兵珍視榮譽、勇往直前。
成長路上,總有人摔倒,卻從未有人放棄。中隊指導員劉赫表示,訓練雖然艱苦,標準雖然嚴苛,卻無一人退縮,大家都在向同樣的目標疾馳,只為以完美的狀態展現“國家隊”風采。2016年,中隊首次跨區赴浙江杭州執行G20峰會護衛任務,僅用6天時間就完全適應陌生環境,實現精彩亮相。
隊員田耀宇是中隊重新組建后的第一批兵,已經在護衛的路上奔馳了10多年,參與過200余場次護衛任務。“每一次摔打,都教會我直面困難和挫折,在歷練中收獲成長。”田耀宇說。
新的訓練日,警燈閃爍、馬達轟鳴,國賓護衛中隊官兵們鏗鏘有力的誓言響徹云霄。奮進在復興路上,國賓護衛隊隊員以青春之名,為壯美征程護航。
(楊德泉、武炎龍參與采寫)
關于中工網 |版權聲明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4151598 | 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舉報電話: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carsvie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