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記者 張欣
2025年是教育強國建設全面布局、高位推進之年。近日,中國高等教育學會2025年工作會在北京召開。380名學會理事、高校書記、校長齊聚于此,探討交流如何更好深入貫徹落實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落實好三年行動計劃,展現新形象,作出新貢獻。
在教育強國建設進程中,如何強化高等教育龍頭作用?2025年,高等教育向何處發力?記者采訪了部分參會嘉賓。
1 聚焦人工智能技術
建立人機協同育人新機制
人工智能浪潮為高等教育帶來范式變革的重要機遇,同時也對傳統育人模式提出新挑戰。
“從經濟發展看,高質量發展深入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推進、一體發展的趨勢越來越突出。從技術變革看,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技術,正在引發新一輪教育革命、重塑教育生態。”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葛道凱分析道。
高等教育如何應對人工智能之變?“當前大學生作為‘數字原住民’,其思維特征、行為方式等都呈現出新特征。”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輔導員工作研究分會理事長郭新立表示,對此,高等教育應當積極構建智能驅動的育人新范式,打造技術賦能的資源新形態,建立人機協同的育人新機制。
“人工智能時代,教育要兼顧‘不變’與‘求變’。”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校長鄭慶華說,要發揮人工智能對教育的正向賦能作用,堅持科技向善,保持教育內在規律、立德樹人初心等方面“不變”,而在方法、手段、內容、載體、模式、管理、評價等方面創新“求變”。
“與此同時,高等教育要加快提升學生的數字素養和技術應用能力,著重培養學生在數智化環境中的價值判斷力和人文情懷,以技術為翼、以育人為本,使人工智能真正成為涵養家國情懷、塑造健全人格的有效助力。”郭新立說。
2 聚焦新質生產力培育
提升教育綜合改革質效
當前,集成電路、人工智能、智能網聯汽車等新興產業正蓬勃興起。新發展格局下,高等教育如何更好地適應社會所需?
參會代表一致認為,要搶抓“兩重”“兩新”政策機遇,瞄準科技產業發展制高點、現代制造業建設重點領域、人工智能教育領域等,牽引辦學資源向賦能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匯聚。
“要突破人才培養教育范式、跨學科人才培養機制、產學研協同育人體系等方面的重點難點,積極匯聚校企優質資源,共建新工科教育科創平臺,將企業工程實踐中的‘真問題’‘真需求’融入教育教學科研,探索實踐校企‘四共四通+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新范式。”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重慶大學黨委書記舒立春說。
如何創新人才培養新范式?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為例,學校通過與中國航發共建航空發動機研究院、與中國商飛共建大飛機研究院等方式,探索工學交替聯合培養卓越工程師模式。
“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高校與企業是比較強的上下游耦合、互相支撐、協同發展關系。”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黨委書記趙長祿表示,要以產教深度融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協同實現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和產業深度轉型升級。
3 聚焦關鍵性技術突破
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科技成果轉化是將科技成果從實驗室推向市場的關鍵環節。
“近年來,我國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仍面臨一些挑戰。部分科技成果與市場需求脫節,中試熟化環節薄弱,技術轉移機構和專業服務人才不足等問題嚴重制約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實現。”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周玉表示。
如何破解?對此,周玉鼓勵高校依托高校實驗室、研發中心等開展有組織的科研,并在有組織研究單位培養創新型人才,實現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融合發展。“此外,還要培育專業化技術轉移機構和人才隊伍,加強技術轉移機構的建設和管理,提高其專業化程度和服務水平。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技術轉移機構的建設和運營,形成多元化的技術轉移服務體系。”
“要始終堅持‘四個面向’,大力開展前沿科技和重大科研聯合攻關,進一步強化有組織科研,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聚焦前沿領域、新興領域、交叉領域,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解決‘卡脖子’技術難題,助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姜治瑩說。
關于中工網 |版權聲明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4151598 | 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舉報電話: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carsvie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