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王延斌 通訊員 佀傳周 齊福兵
將產業園建在校園里,將校園建到產業園里,這種“雙園模式”將教學、產業深度捆綁起來。這是濟寧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濟寧職院”)正在探索的人才培養新模式。
日前,科技日報記者在該校采訪時了解到,濟寧職院依托騰訊云計算(北京)有限責任公司,引進100個產業項目和50名騰訊工程師,與濟寧土發集團聯合成立騰訊云數字技術產業學院。該學院除了在濟寧職院校內成立了“校中園”——騰訊北方數字項目交付基地,還在校外濟寧融發產業園內建設了“園中校”——騰訊云·融發數字經濟人才培養示范基地。“雙園模式”使校園與產業園區的資源得到整合,能夠讓學生從理論學習、實訓實踐、實戰歷練三個層面得到成長。
訓練實戰“無縫銜接”
日前,記者走進位于濟寧職院校內的騰訊北方數字項目交付基地,發現基地內各個房間外墻上都有如智慧農業、智慧文旅、智慧工廠項目組等字樣的獨特標識。房間內,胸前別著“項目+姓名”字樣銘牌的工作人員正在認真工作。
這些工作人員還有一個身份,那就是濟寧職院的學生。他們在進入騰訊北方數字項目交付基地后便被劃分到各個項目組,接受實戰歷練。
濟寧職院電子信息工程系2023級學生劉明洋參與了智慧農業項目。劉明洋告訴記者,他已在基地實訓超過3個月。其間,他跟隨團隊完成了4個項目。他說:“我們做的是項目研發實施部分,老師就是我們的項目經理。”
濟寧職院的合作伙伴,騰訊北方數字項目交付基地的運營者之一,山東融發數字運營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晴晴對“雙園模式”深有感觸。“我們做產業園區,吸引數百家企業入駐,但數字人才怎么來?是濟寧職院給我們帶來了源源不斷的人才供應。”她說,“雙園模式”能為院校人才培養提供真實的產業實訓環境。
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創造”
在“校中園”和“園中校”之間奔波了近兩年之后,濟寧職院電子信息工程系2023級軟件技術專業學生張恒睿完成了從“學生小白”到“職場能手”的轉變。
張恒睿告訴記者,在騰訊云數字技術產業學院的專業實訓中,他第一次接觸到數字孿生技術。盡管對此陌生,但隨著項目推進,他摸出了門道。之后,他又參與了展廳創建數字孿生模型、“開封數孿”項目等工作。
“校中園”和“園中校”的分工不同。濟寧職院黨委副書記、院長李中國說,在“校中園”里,企業將派產業導師講授專業核心課、實訓課程;在“園中校”里,由企業項目導師帶領學生,借助企業當前的最新設備和技術,在項目中學習實戰技能。“雙園模式”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實現本地化就業。
在采訪中,記者注意到,在產業實訓過程中,上述基地配備了數字孿生、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大模型等技術方向的前沿技術平臺,并由一線產業工程師擔任教師。“除前沿技術教授外,我們還將騰訊及其生態體系內數千個實際交付的數字項目作為案例,讓學生進行模擬實踐,提升他們的實戰經驗。”王晴晴說,待項目交付完成后,他們將根據學生所處的項目崗位類型給予相應補貼,以資鼓勵。
孫萌是濟寧職院軟件技術專業的輔導員,她對“雙園模式”下學生的成長感觸頗深。“實訓期間,學生深度參與了‘高并發場景優化’‘分布式系統集成’等企業級項目開發。”孫萌說,從最初的技能生疏,到后期能夠獨立完成模塊開發,學生們解決問題的效率顯著提高,同時,他們的溝通能力、團隊合作能力也有效提升。多人協作完成的“開封數欒”項目獲得了企業導師的高度評價。
孫萌說,她深刻感受到,在“雙園模式”的托舉下,學生們從“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主動創造者”,實現了知識體系與職業能力的雙重提升。
“每年,我們學校有600名學生參與到‘雙園’的實訓中。”濟寧職院電子信息工程系副主任王秀芳說,大多數學生選擇留在濟寧,為地方發展作出貢獻。
關于中工網 |版權聲明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4151598 | 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舉報電話: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carsvie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