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微言】光伏治沙,創出環保新路 依托創新,破解增利難題
案例: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蒙西基地庫布其200萬千瓦光伏治沙項目采用智能節水灌溉技術,板上發電,板下規模化種植西紅柿,長勢喜人。庫布其沙漠新能源基地,400畝苜蓿混播燕麥試種成功。在這個新能源基地,光伏板和綠植正一起不斷向沙漠深處延伸。
觀察:在黃河“幾字彎”南岸,庫布其沙漠綿延起伏。近來,沙漠中有了成片的光伏發電板,在成片的光伏板和在建的光伏管樁之下,正透出一抹抹新綠。
在荒漠中建成光伏發電廠,這對于發展綠色電力、盤活閑置荒地,無疑是件好事。2022年8月,位于庫布其沙漠內蒙古鄂爾多斯中北部的三峽集團新能源基地項目獲批。更讓人驚喜的是,由三峽能源、億利集團聯合開發的庫布其200萬千瓦光伏治沙項目占地面積約10萬畝,將新能源發電產業同沙漠生態治理、現代農牧業相結合。使得這里出現板上產綠電、板間長綠草、板下變綠洲的景觀。
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重在堅持科學治沙,全面提升荒漠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在沙漠建設光伏基地,能充分利用光照資源發電產生經濟效益,同時,光伏基地能有效減少土壤水分蒸發,從而擴大植被覆蓋度。而光伏板下種植和板間養殖,有助于農牧民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這自然會增強其植綠的積極性。用雙贏甚至多贏思維去創新,激發多方積極性,把任務變成有吸引力的事業,把有意義的變得有意思。如此,將在多重利好中,使沙漠綠色不斷延伸,財富之泉在沙漠戈壁得以不斷流淌。
案例:“去年,比亞迪單車利潤8854元,今年上半年,補貼取消但銷量同比增長94.25%的比亞迪單車利潤為8362元,這說明實現規模效應依然是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徑。”國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徐長明表示。
觀察:統計顯示,今年前8月我國新能源汽車銷售同比增長39.2%,汽車整車出口同比增長61.9%。今年以來,汽車產銷同比穩定增長,新能源汽車進入規模化發展階段,汽車整車出口大幅增長,汽車市場成為經濟復蘇中的一抹亮色。但同時,業內人士也在擔憂“增量增收不增利”。今年1至7月,汽車制造業完成營業收入53148.4億元,同比增長11.8%;實現利潤2583.1億元,同比增加1%,汽車制造業利潤率為4.9%,同比有所下降。
如何破解“增量增收不增利”?專家稱,亟待通過技術創新、管理創新找到答案。事實上,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已有企業闖出一條新路。日前,蔚來汽車宣布業內第一顆自研激光雷達主控芯片量產。該芯片在功耗降低50%、點云處理延遲優化30%的基礎上,每顆還能節省幾百元成本。其創始人稱,去年三季度以來,蔚來每季度研發投入約30億元,營收占比超過20%,其投資策略是用當期的投入換取遠期的毛利,希望通過技術創新來降低成本。2024款小鵬G9,盡管調低了售價,通過技術降本、管理降本,G9的毛利甚至還有所提升。
在規模降本方面,同樣有車企走出新賽道。今年上半年,累計銷量超過20萬輛的廣汽埃安、接近14萬輛的理想均實現盈利,這進一步增強了車企對規模降本的信心。
盡管我國汽車出口量持續增長,但挑戰亦不可小覷。創新路上,鞏固拓展穩中向好發展態勢,車企尚需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