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趙歡 通訊員 木麗紅
閱讀提示
開展職工技能提升培訓、建立跨境職工服務站、打造“傳統產業+特色產業”培訓基地……近年來,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工會以扎實舉措深化“產改”,為邊疆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最美’就是做有用的產品,做有意義的事。”這是90后彝族青年李云的心聲,近日,他當選2024年云南省“最美職工”年度人物。在橡膠林里摸爬滾打12年,李云從一名高級制膠工,一路攀登至云南勐臘田野橡膠銷售有限責任公司首席技術官。他帶領團隊自主研發的橡膠產品成功實現量產,實現了我國在高端改性天然橡膠市場零的突破。
“雨林工匠”——這一來自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的稱號,是李云格外珍視的身份。李云坦言,這離不開州職業技能大賽、創新創業大賽等平臺的錘煉。成為“雨林工匠”后,他走進企業、深入班組授課,弘揚工匠精神,點燃了更多產業工人扎根邊疆、服務開放的熱情。
李云的成長軌跡,正是西雙版納州深化邊疆民族地區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打造興邊富民人才支撐新高地的生動寫照。
激發技能人才新動能
像李云這樣的“雨林工匠”,在全州共有60位。近年來,西雙版納州總工會累計培育選樹省部級以上勞模113名、州級勞模352名。“我們通過發揮勞模工匠的示范引領作用,在全州營造尊重勞動、崇尚技能、鼓勵創新的良好氛圍,激勵更多職工投身技能學習和創新實踐。”西雙版納州總工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娥三介紹。
同時,西雙版納州總工會突出邊疆“賽訓提技”,依托獨具特色的“雨林英才”技能大賽平臺,緊扣邊疆產業發展需求設立專項賽項,以賽促學、以賽促訓、以賽促評、以賽促建。據統計,西雙版納州總工會累計組織職工技能提升培訓5949人次,舉辦五屆“雨林英才”大賽,覆蓋50多個工種,涌現技術狀元95名、技術能手308名,緊扣西雙版納“七大產業”發展布局,持續打造西雙版納特色“賽訓提技”品牌。
推動“產改”向邊境一線延伸
文旅康養、橡膠茶葉、生物醫藥、綠色食品、口岸經濟……這些都是西雙版納特色優勢產業。“我們緊密圍繞這些邊疆產業,以‘一縣一業’為抓手,實施‘技能強州’行動。”娥三說。據了解,西雙版納州總工會聚焦產業鏈主企業和龍頭企業,構建分層分類、精準有效的產業工人培養體系。大力培育州、縣兩級“產改”示范點,發揮輻射帶動效應,共建成省級“產改”示范點2個、州級“產改”示范點19個,推動“產改”工作向特色產業、邊境一線延伸覆蓋,為邊疆產業發展注入創新活力。
西雙版納州位于中老鐵路經濟帶核心區。為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倡議,融入國家開放大局,近年來,西雙版納州總工會與老撾北部4省工會建立了友好關系。同時,依托中老磨憨—磨丁經濟合作區建立跨境職工服務站,為3.2萬名中老鐵路職工、跨境電商從業者提供“一站式”法律援助與技能認證服務。
構建產教融合“智慧核”
今年3月,由西雙版納州總工會攜手西雙版納職業技術學院、勐臘縣職業高級中學共建的兩所工匠學院揭牌。據了解,為了培養出更貼合市場需求的高素質技能人才,工匠學院突破傳統職教邊界,構建起“政策引領—校企協同—競賽驅動”三位一體培養體系。
在具體實踐中,西雙版納州總工會與西雙版納職業技術學院合作,打造“傳統產業+特色產業”培訓基地,充分挖掘西雙版納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和特色產業優勢,培養傳統手工藝、民族文化傳承等領域的專業人才。與勐臘縣職業高級中學合作,則聚焦“邊境貿易+跨境服務”技能提升,針對邊境貿易和跨境服務行業的特點和需求,開設相關專業課程和培訓項目。
娥三表示,通過深化產教融合,工匠學院培養出的人才不僅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還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能夠快速適應工作崗位,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關于中工網 | 版權聲明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4151598 | 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舉報電話: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carsvie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