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網評論員 陳婉揚
近段時間,關于外賣騎手與健康證的新聞引發了不少關注——據6月27日《工人日報》報道,近期,四川、天津等地醫院不給個人辦理健康證,但外賣平臺又要求上傳健康證,導致騎手無證沒法接單。在媒體報道后,當地相關部門積極處理解決了此事。但圍繞“外賣騎手是否必須辦理健康證”“不強制辦證的做法能否全國推廣”等問題,各方討論仍在持續。
四川、天津為外賣騎手辦健康證“解綁”,有一定現實意義。根據我國《食品安全法》規定,從事接觸直接入口食品工作的食品生產經營人員應當每年進行健康檢查,取得健康證明后方可上崗工作。然而,隨著“食品安全封簽”等一次性封口包裝的推廣應用,騎手直接接觸食品的可能性已經大幅降低。用一位騎手的話來說:“外賣員是送餐的,不是出餐的,只要封簽是完整的,就足以證明食物沒問題。”
不過,也有消費者對此表示擔憂——“我不支持取消,100多塊健康證很有必要,雖然是(騎手)一天的工資,但是這樣大家都感覺安全多了。”據悉,當前,食品安全封簽的覆蓋率尚未達到百分之百,面對“舌尖上的安全”,一些人顯然更加審慎。
事實上,人們之所以對外賣騎手健康證問題討論熱烈,更多的還是出于對外賣食品安全的關注——人們在意的是監管能否真正覆蓋每一個關鍵環節,筑牢外賣食品安全底線。
進而言之,如果全面取消外賣騎手辦理健康證,如何更好地保障外賣食品安全,或許是更值得探討的問題。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必須明確的是,不強制要求騎手辦理健康證,并不意味著降低對食品安全要求,而是要推動有關部門、平臺從“證件審核”轉向“過程管理”。例如,強化餐飲企業“食安封簽”管理,推動外賣商戶上線廚房實時監控,積極推廣“無接觸配送”模式,加強對騎手的食品安全培訓和管理,加大對外賣“黑作坊”的打擊力度等。相較于單一的“證件審核”,在保障外賣食品安全上,類似更具約束力的措施,更綜合、系統的“過程管理”會更有針對性、效果也會更好。
在保障外賣食品安全這道題上,推動社會共治、多管齊下,確保從廚房到餐桌的每一個環節都符合衛生、安全標準,建立更加科學、嚴密的監管體系,從單純的“看證件”走向動態的“看過程”,不斷織密外賣食品安全保護網,或許能交出一份讓公眾更滿意的答卷。
關于中工網 | 版權聲明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4151598 | 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舉報電話: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carsvie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