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專利轉化運用取得良好成效,但轉化率偏低等問題仍然存在
專利制度優勢如何轉化為創新發展的強大動能?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專利轉化運用專項行動方案(2023-2025年)》(以下簡稱《方案》)。《方案》要求,從提升專利質量和加強政策激勵兩方面發力,著力打通專利轉化運用的關鍵堵點,優化市場服務,培育良好生態,激發各類主體創新活力和轉化動力,切實將專利制度優勢轉化為創新發展的強大動能,助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對于促進專利轉化運用,我國做出了哪些努力?高校科技成果怎樣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如何打通專利轉化運用的關鍵堵點?在今天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有關部門就上述問題做出了解答。
有效提升專利轉化運用效益
“近年來,我國大力促進專利轉化運用,助力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取得良好成效。”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申長雨表示,同時也要看到,專利轉化率偏低、激勵不足、機制不暢、與企業需求結合不緊密、服務體系不健全等問題仍然存在。《方案》的出臺,旨在通過組織實施為期3年的專項行動,有效提升專利轉化運用效益。
促進專利轉化運用,能夠切實將專利制度優勢轉化為創新發展的強大動能。對此,我國知識產權有關部門做了一系列工作。
專利開放許可制度是促進專利成果轉化的重要手段。國家知識產權局副局長盧鵬起介紹,去年以來,國家知識產權局多措并舉開展推進專利開放許可試點工作,截至2023年8月底,共有3.8萬件專利推送至9.1萬家中小企業,達成許可超過萬項。
作為推動專利產業化的新路徑,專利密集型產品備案認定工作也受到關注。為大力推動專利密集型產業發展,國家知識產權局從產品端發力,通過開展專利密集型產品培育和認定,引導專利質量提升和價值實現,加快專利產業化。
盧鵬起表示,為配合專項行動實施,國家知識產權局將加強與相關部門協同,分產業領域集中認定一批經濟效益高、專利價值貢獻突出的專利密集型產品,充分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手段,提高專利密集型產品認定的科學性。
推動高校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高校和科研機構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和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截至2023年9月,國內高校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76.7萬件,科研機構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22萬件,合計占國內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的25.3%,超過四分之一。
教育部科學技術與信息化司司長雷朝滋表示,近年來,教育部結合高校實際,重點從“提升成果質量”和“加強政策激勵”兩大因素著手,加快推動高??萍汲晒颥F實生產力轉化。
“提升成果質量,就是要求科技問題從生產實踐中來,科研成果到生產實踐中去。”雷朝滋介紹,過去,只要發明人提出專利申請,高校都會按照既有程序協助開展專利申請工作,而推進專利申請前評估制度,可以通過評估專利的應用前景決定是否應該申請專利,從而保留高質量、有轉化前景的專利。
加大政策激勵方面,倡導高校通過普通許可而非獨占許可的方式實施專利轉化,降低企業實施成本;鼓勵以基本許可費加提成的許可費計算方式,替代一次性付清許可費用,消除企業因過高的許可費用而產生的顧慮,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申長雨表示,下一步,國家知識產權局將組織高校、科研機構全面盤點存量專利,由企業對專利產業化前景進行評價反饋,針對高價值專利,匹配政策、服務、資本等優質資源,推動高校精準對接,促進專利高效轉化。
加快推進知識產權與產業協同發展
民營科技型中小企業是培育發展新動能、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有關統計顯示,截至2022年底,科技型中小企業有效發明專利占國內企業有效發明專利總量的21%,專利申請積極活躍。
近年來,國家知識產權局會同工業和信息化部等部門深入實施中小企業知識產權戰略推進工程,助力民營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發展,取得明顯成效。
申長雨介紹,我國加大科技型中小企業知識產權維權援助力度,布局建設了103家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和快速維權中心,為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便捷、高效、低成本的維權渠道;鼓勵中小企業實施知識產權管理規范國家標準,培育知識產權優勢示范企業8200多家,其中中小企業占比超過70%。
作為產業的主管部門,工業和信息化部加快推進知識產權與產業協同發展。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司負責人任愛光介紹,工業和信息化部推進工業企業知識產權運用試點工作,累計培育2800余家試點企業;已遴選244家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為企業提供知識產權、產業信息等公共服務,累計服務企業超130萬家。
任愛光表示,下一步,工業和信息化部將按照《方案》要求,從引導各類創新主體做好高質量知識產權組合布局、強化重點產業鏈上下游知識產權協同運用等方面入手,著力打通專利轉化運用關鍵堵點,提升知識產權強鏈護鏈水平。(本報北京10月26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