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鄉創業的彭斌通過農技指導、拓寬銷路帶領村民增收
90后“新農人”的創業帶富經
上午時分,在重慶巫山縣曲尺鄉柑園村,彭斌清點完當天要發出的脆李后,連續打了幾個哈欠,在一旁幫忙的妻子心疼地對他說道:“你趕快再去睡一會,都熬成什么樣了。”
妻子的話還沒說完,彭斌的電話又響了。掛了電話后,彭斌一邊朝著果園走去,一邊對妻子說:“現在果園做大了,就不是我們一家的事了,還有幾十號人指著我‘吃飯’呢。”
在巫山縣脆李種植戶心中,今年32歲的彭斌是一個“傳奇人物”:學計算機出身的他卻回到村里種起脆李,短短幾年的時間,他不僅成了為“李”解惑的“土專家”,還無私地把技術、銷售渠道共享給其他種植戶,帶領大家一起走上了致富路。
本想當碼農卻成了果農
“我學了兩年的機械設計與制造,原本計劃畢業以后當碼農,卻沒想到最終成為果農。”彭斌告訴記者,2012年,由于母親生病,他輟學返鄉,一邊照顧母親,一邊和父親照料四五十株脆李樹。
返鄉當果農的第一年,脆李就迎來了大豐收,賣出了好價格。初嘗“甜頭”的彭斌一家開始利用荒地,大規模栽種脆李樹,為了告別“靠天吃飯”的粗放種植模式,彭斌到處學習修剪技術。學成歸來后,彭斌將脆李樹的枝條全部剪掉,只留下一根主桿。
因為修剪太狠,脆李樹連續兩年大幅減產。父子倆為此大吵一架,村民們也在背地里議論。“其實,脆李剪枝后,雖然產量降低了,但脆李的個頭、品質卻大幅提高,虧本是因為營銷方式沒做好。”彭斌堅信自己沒有錯。
2015年,彭斌與別人合伙在重慶墊江縣盤了一個果園,開始放開手腳,探索種植、修剪技術。2019年,帶著新技術再度返鄉的彭斌從父親手中接過了果園,并于2020年注冊成立重慶市巫山縣曲尺鄉柑園村農村綜合服務社有限公司。“既然當不了碼農,就要在果農這條路上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彭斌說。
為“李”解惑的“土專家”
“脆李剪枝就是要狠下心來,沿著主桿多剪點,這樣結出的脆李才又大又圓……”經過多年的種植實踐,彭斌總結了一套完整的果樹種植、剪枝、塑型等技術。
每年六七月脆李成熟時,正好是雨季,連日陰雨就會導致脆李外皮開裂,影響銷售。為擺脫“靠天吃飯”的困境,彭斌自創脆李環割法:“脆李裂口是因為雨季根系吸收了過多的水分,環割相當于切斷部分運輸通道,使多余的水分無法再抵達果實,從而緩解裂口。”
剛開始,這一系列的技術并不被其他種植戶接納。“我們種了一輩子脆李,你這樣瞎折騰,不僅解決不了問題,還會把我們帶進溝里。”有人直言不諱。
2021年,脆李成熟期卻遇上暴雨,許多果實還沒來得及采摘就裂口爛掉,村民們很心痛。而彭斌的果園因為進行了環割,裂口率大大降低,對銷售的影響不大,且一斤精品果的收購價達到20元,普通果子則賣八九元一斤。
這下,曾經質疑過彭斌的村民,都把他當成“土專家”,主動向他討經驗、學技術。而彭斌也將長久以來總結出的經驗、技術傾囊相授。此外,他還將自己打通的銷售渠道無償共享給村民。
在彭斌看來,只有把脆李的整體品質提上去,才能助推脆李產業的發展,擦亮“巫山脆李”的金字招牌。
拿起“新農具”繪出“好豐景”
在柑園村,彭斌除了是第一個“改造”脆李樹的人之外,還是第一個利用電商平臺銷售脆李的人。
過去,村里的脆李主要依靠經銷商上門收購,為賺取利潤,經銷商往往使勁壓價。“我作為一名90后的‘新農人’,就應該利用好包括電商平臺在內的‘新農具’,讓大家擺脫‘谷賤傷農’的困境。”
第一次利用電商銷售脆李是在2014年。“盡管第一次電商銷售經歷并不成功,卻賺到了‘吆喝’。”彭斌表示,后來,得益于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農村道路交通逐漸改善,從柑園村寄送的快遞最快24小時就能到達全國各地,現在,他一年網銷的脆李多達四五萬斤。
在彭斌的帶動下,其他種植戶也做起了電商。村民請彭斌幫忙銷售,他會優先給客戶推薦其他果農的脆李。“由于省去中間商賺差價,脆李的銷售單價比過去提高了一大截,感謝小彭為我們找到了銷路。”當地果農提及電商銷售都贊不絕口。
如今,彭斌的果園一共有2000多株脆李樹,每年支付村民的勞務費就有20余萬元,在他果園務工的村民,每年能增收1萬多元。談及未來規劃,彭斌準備將智能化的遮雨棚應用到脆李樹上,徹底解決果子開裂的問題,同時,探索發展林下養殖經濟,進一步把果園做大做強,帶領更多村民致富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