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報社評】
原標題:優化營商環境,用量的積累實現質的變化
工人日報-中工網評論員 韓韞超
優化營商環境對全面深化改革、推動實現新舊動能轉換、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意義不言而喻。各地應繼續緊盯薄弱環節,堅持問題導向,哪里有不足就從哪里入手、哪里有空間便從哪里發力,全力以赴為各類經營主體培育發展沃土,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優化營商環境如何讓更多企業可感可知?北京市打出政策組合拳——據3月25日新華社報道,當天,在北京市“推動首都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北京市全面優化營商環境打造國際一流“北京服務”工作要點(2025年)》對外公布,46方面200余項改革舉措,聚焦企業群眾可感可及的關鍵痛點持續發力,包括依法拓寬“輕微免罰”“首違不罰”事項范圍,最大限度減少入企檢查頻次,設計更多“高效辦成一件事”場景等。
“輕微免罰”“無事不擾”“高效辦成一件事”……這些關鍵詞,公眾并不陌生,這也是當前不少地方優化營商環境的主要發力方向,有的已然成了一種“標配”。此番北京發布的工作要點,可謂一個優化營商環境的大禮包,不僅將相關改革悉數納入其中,而且使用了諸如“最大限度”“加快推廣”“進一步強化、完善”等表述,顯示出全面優化營商環境的決心和力度。
從相關報道中可知,這已是北京連續8年迭代改革優化營商環境,這某種角度上意味著,優化營商環境沒有止境,可以“永不竣工”。事實上,避免淺嘗輒止、讓相關制度舉措具有延續性,正是多地優化營商環境過程中的寶貴經驗。與北京類似,今年春節后,上海發布了優化營商環境8.0行動方案。一段時間以來,多地密集出臺舉措,以釘釘子精神鍥而不舍、馳而不息地優化營商環境。
在整體性的行動方案之外,一些優化營商環境的地方品牌不斷升級,也是這一工程“永不竣工”的生動體現。比如浙江的“最多跑一次”改革,自2016年啟動后持續迭代,已然從最初的線下窗口整合發展到了“浙里辦”APP全覆蓋;深圳2021年試點個人破產法規后,2023年又推出配套信用修復機制,平衡債權人與創業者權益;安徽“包保制”最初是各級干部對口幫扶企業,后來升級為“問題閉環解決平臺”,極大提升了企業訴求辦結率;長三角地區推行的“一網通辦”改革,則實現了從“跨省事項通辦”到“高頻電子證照共享”的飛躍……
某種角度看,營商環境的建設如同種養一棵棵大樹,栽下樹苗是第一步,后續一系列的迭代升級是不可或缺的澆水施肥、修枝剪葉等后續維保工作,是幫助樹苗又快又好成長、變得枝繁葉茂,進而長成參天大樹的關鍵環節。
營商環境改革需要“量”的積累,才能實現“質”的變化。這當中,有些是在與實踐的碰撞中發現的新問題,需要進一步調適、修整;有些可能短期成效不顯著,堅持施行一定周期后才能顯出價值;有些則是隨著經濟形勢的變化、技術手段的進步、企業現實需求的改變等,在廣度和深度上作出的進一步拓展……不急于一次見效,而是以不厭其煩、日拱一卒的態度,以點帶面、從線到片,綿綿用力、久久為功,如此,相關制度舉措才能更好地把力用在“刀刃”上,不斷提升企業的獲得感和滿意度。
良好的營商環境是經濟發展的“孵化器”與“推進器”,也是衡量各地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準之一。當下,優化營商環境對全面深化改革、推動實現新舊動能轉換、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意義不言而喻。“杭州六小龍”的崛起背后,是當地政府在營商環境建設過程中“我負責陽光雨露、你負責茁壯成長”的承諾與擔當;“北京服務”品牌的熠熠生輝,源于當地多年來持續打造有力度、速度、溫度和開放度的營商環境。
優化營商環境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未來,為企業提供全要素、全鏈條保障服務,各地應繼續緊盯薄弱環節,堅持問題導向,哪里有不足就從哪里入手、哪里有空間便從哪里發力,全力以赴為各類經營主體培育發展沃土,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關于中工網 | 版權聲明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4151598 | 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舉報電話: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carsvie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