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推薦理由
重慶市總工會通過建平臺、探路徑、破瓶頸、提質效等方式,推進產業工人技能學歷雙提升,初步構建了“工字號”產教融合聯盟平臺和雙師共育、學分互認、技能升級、創新共促新機制。
二、案例情況
(一)主要內容。
一是搭建產教融合聯盟新平臺。建強組織體系,以產業鏈為基礎,搭建全國首個由工會牽頭的電力行業產教融合聯盟平臺。重慶、四川電力行業相關院校、電力企業、科研機構、協會(學會)等18家單位自愿組成,依照章程建立開放性、非營利性的行業產教融合聯盟。完善運行機制,建立輪值主席制度,在重慶電力高等專科學校設立秘書處,推進聯盟實體化運行。聚焦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對技術工人需求、職工技能素質和創新能力提高等著力點,推動企業發展與促進職工全面發展。發揮工會作用,發揮工會組織網絡、權益保障、政策倡導、活動牽引等職能優勢,推動校企聯動開展技能比武、“五小”創新、集智攻關、模范塑造等主題活動28場次、5.1萬名職工參與,培養造就更多工匠人才。
二是構建校企雙向對接新路徑。重慶電力高等專科學校依托華北電力大學,積極聯動聯盟內企業,創新“雙師共育”機制,按照“企業導師+學校專任教師”的工作機制,互派互學1100人次,大力開展“送教上門”。產業工人與學校專任教師結對教學500余對,通過“直播授課+在線答疑+線下輔導”的方式,豐富教學場景。創新論文選題方法,在產業工人“求學圓夢行動”技能學歷提升試點工作中,按照“畢業論文課題+現場技改項目”的要求,引導產業工人圍繞企業生產“卡脖子”難題確定論文題目,326篇論文“寫在了崗位上”。探索學分互認平臺,構建“學分銀行”“書證融通”“學分轉換”等機制,將產業工人參加企業內訓、勞動競賽等取得的成果積分轉化為學歷教育學分,暢通學習、就業、薪資與職業發展路徑。將聯盟院校學生信息和企業的人才需求錄入線上平臺共享,更好搭建學生就業、企業用人的溝通橋梁。
三是聚合“政工行企校”協同推進新合力。推動市域一體部署,市政府與市總工會聯席會議確定,將此項改革納入市級改革項目,由市總工會牽頭,協同教育、人社、經信、國資等部門共同推進“以企業為主體、院校為基礎,政府推動、社會支持、工會參與”的產業工人技術人才培養體系建設。推進行業全面覆蓋,市總工會牽頭通過“個十百千萬”工程實施(即建立1個數智化平臺、10個行業產教融合聯盟、100所高校和相關機構聯動、1000家大中小型企業和工會組織參與、1萬名產業工人提升學歷、10萬名產業工人提升技能),目前已向燃氣地質、智能制造、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等10個行業復制拓展。推進數智深度融合,目前已建成重慶電力系統專業標準化課程40余門、微課3850節、試題51613條,豐富平臺內容。2025年將依托“AI+數據”模式,挖掘分析全域數據資源,利用產業指標數據,構建全產業鏈圖譜,包括職業鏈、科創鏈、技能鏈、專業鏈、人才缺口等關鍵環節,探索打造產業工人隊伍建設可視化決策系統,提供決策輔助信息,支持政策制定與產業發展規劃。
(二)工作成效。
一是構建了“工會搭臺、校企唱戲、職工受益”的產教融合新模式。工會發揮橋梁紐帶作用,培訓重慶、四川、江蘇、廣東、新疆等18個省(區、市)企業職工2萬余人次,取證9400余人次。依托“渝工娘家人”等數字平臺,助力652名職工、100名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提升學歷。160名學員被聯盟企業錄用,應屆就業率達94%以上。協調企業將淘汰生產線捐贈學校,改造為“教學型生產線”開展實訓。
二是豐富了“教育鏈—產業鏈—人才鏈—創新鏈”賦能技能培養和企業發展的新機制。持續開發完善“云端”課程體系。工會組織勞模工匠參與編寫的電力行業教學資源庫已突破26萬人次使用。助力企業開展創新攻關1269項,獲得專利505項,創新成果轉化348項。《論文寫在崗位上——助力“求學圓夢行動”》微視頻在全國總工會職工素質建設工程微視頻展播活動中獲一等獎。
三是建立了服務產業工人技能成長的“工匠型”師資隊伍。探索建立了企業技能大師擔任職校兼職教授、職校教師定期赴企實踐的雙向互動機制。引導稀缺工種培訓資源參與編寫實操案例,試點線上直播教學20余場次。通過“名師高徒”計劃,培養了一批既懂技術、又懂教學的勞模工匠師資隊伍。深化“三個精神”培育,培養各層級勞模工匠等先進典型50余人,教育引導產業工人爭當發展先鋒。
關于中工網 | 版權聲明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4151598 | 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舉報電話: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carsvie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