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推薦理由
廣東廣州市總工會構建“訂單培養+數字賦能+工會服務+驛站升級”就業服務體系,高效破解新就業形態下勞動力供需錯配難題,為全國工會參與高質量就業服務提供可復制實踐范本。
二、案例情況
(一)主要內容。
一是訂單培養,構建產教融合新模式。針對東西部協作地區脫貧家庭子女面臨的學費負擔重、就業壓力大等難題,創新建立校企合作“訂單班”培養機制,累計培養3200余名技能人才。打造精準就業“直通車”,聯合廣州港集團、廣汽集團等18家廣州企業開設85個“訂單班”,推行“2年院校學習+1年企業實習”培養模式,學員畢業考核通過即可直接上崗,實現招生即招工、入學即入職、畢業即就業。創新培養體系,共建高標準、實景式、綜合性的“廣東技工”“南粵家政”“粵菜師傅”實訓基地,模擬企業真實作業場景,進行實戰化教學。構建“三方共管”長效機制,簽訂院校、企業、工會三方協議,設立專項獎學金,落實學費減免、生活補助等幫扶措施,提供從入學到就業的全流程跟蹤服務。
二是數字賦能,打造智慧就業新生態。著力破解跨區域就業距離遠、職工求職成本高、用人單位到場難等難題,構建智慧就業服務體系,提供優質就業崗位超3.6萬個,輻射帶動協作地區1.1萬人就業。建立“精準畫像”系統,聯合東西部協作地區工會,采集安順學院等院校求職者就業意向、薪酬期望等數據,運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多維度刻畫求職者的需求,實現供需兩端高效匹配,有效縮短求職周期。創新“直播帶崗”服務模式,構建“企業推介+崗位介紹+線上答疑+直播投遞+連線面試”服務體系,將線下就業招聘“面對面”洽談變成“屏對屏”暢聊。首創“游播探崗”場景化服務,到企業實地直播展示崗位工作環境,與企業員工在線互動,幫助求職者直觀了解崗位特點與發展前景,提升人崗匹配精準度。
三是工會服務,構筑人才發展新環境。聚焦外來務工人員城市融入難題,構建全周期服務保障體系。實施“暖心返崗”工程,與東西部協作地區工會聯手開展“點對點”免費返穗專列(車)服務,累計為2.6萬名務工人員提供“從家門到廠門”直達服務,破解春運返崗購票難題。打造“第二故鄉”文化品牌,在建筑工地舉辦“新春團年飯”,組織200余名協作地區務工人員子女參加珠江夜游、廣州塔打卡等活動,發放職工互助保障計劃10萬份,提供免費體檢1.3萬人次。構建法治護航網絡,在東西部協作地區駐穗辦事處設立工會農民工服務站、工會法律援助點,派駐定點律師,免費為協作地區在穗務工人員提供法律援助、法律咨詢等服務。
四是驛站升級,建設就業服務新陣地。創新工會驛站功能融合模式,積極推進工會就業服務工作下沉。推進驛站功能升級,試點工會愛心驛站、就業驛站和零工市場共建共管,讓工會驛站不僅成為勞動者的休息場所,也成為職工尋找就業機會的寶地。打造“市—區—鎮街”三級服務體系,搭建“工會幫就業”服務平臺,發揮廣州市總工會人力資源市場的作用,在文化宮、工會驛站常態化舉辦“招聘夜市”“求職集市”等工會幫就業活動152場(次),提供就業崗位18.2萬個。創新“驛站+”服務模式,在市總工會職工服務中心提供工會就業窗口服務,在“就業驛站”配備專業的就業指導員,提供政策解讀、技能培訓、崗位推薦等“一站式”服務,幫助職工實現“家門口”就業。
(二)工作成效。
一是人才培育體系日趨完善。通過校企合作“訂單班”機制,累計培養技能人才3200余名,構建起覆蓋技能培訓、崗位實習、就業安置等的全鏈條服務體系,打通東西部技能人才培養輸送通道。
二是智慧就業服務提質增效。首創的“直播帶崗+云面試+游播探崗”三維服務模式,有效破解跨區域就業信息壁壘,形成線上線下聯動的智慧就業新形式,提供就業崗位18.2萬個,服務覆蓋3.6萬名求職者,帶動協作地區1.1萬人就業,相關經驗獲《工人日報》專題報道。
三是工會服務網絡持續拓展。通過驛站功能升級和三級服務體系構建,建成覆蓋市、區、鎮街的就業服務網絡。其中工會驛站創新集成就業指導、技能培訓等功能,服務陣地使用效率顯著提升。
關于中工網 | 版權聲明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4151598 | 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舉報電話: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carsvie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