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報-中工網評論員 韓韞超
防災減災是人類生存發展無法回避的課題,也是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下好防災減災的平時功夫,筑牢千家萬戶的安全長堤,需要日拱一卒、久久為功,更需要“不以事小而不為,不因事難而退卻”。
今年“5·12”是汶川地震17周年,也是第17個全國防災減災日。近年來,多所學校的師生在地震中實現了安全撤離,監控記錄下這些堪稱“教科書”式避險疏散的畫面。5月12日,中國地震局微信公眾號梳理了四川、青海、福建、云南、河北等省5所中學的典型案例,從真實的監控畫面中拆解避險疏散的關鍵動作,后續還將陸續推送典型案例詳細內容及各學校日常亮點做法,供交流學習。
震動時組織學生躲在課桌旁,用書本護住頭部,震動結束后迅速組織學生分樓層、分班級疏散;及時提醒學生嚴格按照“伏地、遮擋、手抓牢”的要求就近避險,并在樓梯拐角等容易造成踩踏的地點指揮學生有序撤離;震動結束后學校響起應急疏散廣播,學生從教室前后門就近快速有序疏散至操場……盡管地震發生在不同地方,但相關疏散撤離的操作十分相似,兩三分鐘內完成安全疏散的結果也高度一致。
精細化制定應急預案、常態化開展防震減災知識宣傳學習和避險疏散演練、科學制定“校領導-年段長-班主任-學生干部”分級響應機制……這些都是學校平日里提升師生防震減災意識和應急避險疏散能力的關鍵舉措。有學校每周開展一次地震逃生演練,甚至有住宿學校在地震發生前兩小時剛剛開展過夜間應急逃生演練——不難看出,每一次演練、每一次安全教育都很有意義,也很有價值,這也再次說明,把功夫下在平時才能更好地筑牢安全防線。
防災減災的平時功夫,須下在提升全民災害防范意識上。讓防災減災宣傳教育,從千篇一律的“大路貨”變成直擊靈魂的“精準推送”,是近年來相關方面探索的重點。在開設講座、發放宣傳冊等傳統做法之外,諸如開展沉浸式安全教育的地震科普館、宣傳防災減災知識的微短劇、對災害破壞性進行模擬實驗的電視節目等,越來越多地走進公眾視野,“不舍得換臺”“想多看兩眼”的反饋里,藏著提升防災減災宣教效果的密碼——從思想上先重視起來,能夠更好地“以大概率思維應對小概率事件”。
防災減災的平時功夫,須下在盡最大可能做好風險隱患排查整治上。從城市地下空間、老舊管網,到樓梯間防火門、電梯轎廂,從汽車、電動自行車等交通工具,到家中的燃氣、電器,提前排查身邊隱患,及時整改,是防災減災的關鍵。相關地方和單位要善于借助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提高排查效率和精準度,同時可鼓勵群眾通過“隱患隨手拍”等活動參與相關治理和監督。防災減災沒有旁觀者,共建共治的參與主體越多,效果才能越好,損失才能更少。
防災減災的平時功夫,還須下在增強災害預測預警和救助救援能力上。“地震橫波將在5秒后到達”——最近一段時間,有地方發生地震后,如何開啟手機中的地震預警功能往往成為熱議話題,這其實是汶川地震后我國在地震預警領域進行技術、機制、標準體系和服務模式創新的一個縮影。近年來,相關部門通過對暴雨暴雪、大風沙塵等極端天氣的精準預報提示相關災害發生的可能性,已成為日常。與此同時,有關方面一直努力強化基層的應急基礎和力量,確保在災害初期能夠迅速有效應對。這些經年累月的努力和準備,正是我們抵御災害的最大底氣。
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防災減災是人類生存發展無法回避的課題,也是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下好防災減災的平時功夫,筑牢千家萬戶的安全長堤,需要日拱一卒、久久為功,更需要“不以事小而不為,不因事難而退卻”。期待人們把對成功避險疏散案例的點贊,化為365天里具體而微的行動,讓“人人講安全、個個會應急”更好照進現實,讓防災減災取得更大成效。
關于中工網 | 版權聲明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4151598 | 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舉報電話: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carsvie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