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中國夢·勞動美——禮贊勞動共富榮光”勞模工匠宣講進機關活動在攀枝花舉行。今年剛獲評全國勞動模范的陳剛來到現場,用質樸的語言,與大家分享自己從一名普通工人成長為攀枝花鋼城集團首席鉗工技師的奮斗故事,以切身經歷激勵大家以勞動創造幸福、用奮斗成就夢想。
聊起獲得“全國勞動模范”這一殊榮,陳剛心潮澎湃,“當時的激動與興奮無法用語言來形容。”他動情地說,“這是我一生中最寶貴的經歷,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和擔當,是黨和國家對我們產業工人的關心關愛和最大褒獎。”
要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成為陳剛心中不斷加深的信念。回看他的來時路,亦是他踐行“三個精神”的生動寫照。
1993年10月,初中畢業的陳剛,以“輪換工”的身份進入鋼城企業總公司焊管廠,開啟了自己的鉗工生涯。可初入工廠,專業技能知識的短板讓他接連碰壁,但骨子里那股不服輸的勁兒,讓陳剛暗下決心:“一定要把鉗工這份工作干好!”
為了學好基本功,他每天跟在師傅身邊,認真觀察每一個細節,下班后,常常留在車間,用廢料反復練習。為了補上理論知識,他自行購買鉗工專業相關書籍,利用業余時間潛心鉆研,還積極報名參加各類學習培訓、技能競賽,不斷完善自己的專業知識體系。漸漸地,他從什么都不懂的“行業小白”,蛻變為公司的“技術骨干”。
時光推移,陳剛對技術鉆研的熱情始終未減。隨著專業水平的提升,他扛起了更重的擔子,開始嘗試利用自己學到的知識,攻克生產中的技術難關。
2000年,焊管廠轉型更名為“冷彎型鋼廠”,陳剛被任命為工段長兼機械技術員。剛轉型的冷彎型鋼廠,設備維修勞動強度大、成本高、故障頻發,嚴重影響了焊管產品的質量和生產效率。陳剛敏銳察覺到問題所在,迅速投身技術改造與革新工作。憑借仔細觀察、認真分析,他先后完成了“彩色屋面瓦開卷機改造”等項目50余項技術改造,使設備的運行狀態達到了最佳。
2018年,面對液壓油缸因長期處于高溫環境,密封部件頻繁出現損壞,嚴重擾亂正常生產進度的情況,陳剛率領團隊迎難而上。從最初的設計構思,到零部件的采購與加工,再到最終的安裝調試,整個項目組歷經一個多月的艱苦奮戰,嘗試了多種方案,最終成功設計出一套“加熱爐推鋼機液壓缸冷卻裝置”,采用生活水循環冷卻油缸的方式,巧妙解決了油缸溫度過高的問題,以最小的投入大幅降低設備故障率、滿足了生產需求。
在后來的技改創新中,陳剛陸續完成了加熱爐出鋼機夾緊輪軸承的改造、軋機托座調整裝置的改造等技改項目50余項技術改造,為企業降本增效作出突出貢獻,累計獲得國家發明專利1項、實用新型專利13項。
“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帶動更多人成長,才能為企業和社會創造更大的價值。”陳剛說。作為省級鉗工技能大師工作室、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的領軍人物,他充分發揮勞模示范引領作用,做好技術經驗傳承、開展技術創新工作。陳剛用“理論+現場”的沉浸式教學、24小時的答疑探討,帶動著更多技術工人成長成才。經過多年的努力,工作室形成了“青藍相繼”的人才梯隊,多名學徒成長為能夠獨當一面的中堅力量。
“關鍵時刻頂得上,危急關頭豁得出。”堅守崗位、默默耕耘,技術鉆研時精益求精、敢于創新,技能傳承時傾囊相授、言傳身教,陳剛用實際行動讓勞模精神落地生根。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四川工匠”、“全國勞動模范”等一系列榮譽,像一個個堅實的腳印,見證著他一路走來的奮斗和成長。
他的腳步從未停止。如今,數智化時代到來,面對新的挑戰,陳剛又開始帶著團隊一起鉆研學習,嘗試將智能化手段應用到教學和設備改造中。他相信,只要堅持鉆研、勇于創新,傳統鉗工一定能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機。
(四川工人日報記者張宸菱)
關于中工網 | 版權聲明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4151598 | 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舉報電話: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carsvie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