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報-中工網評論員 陳曦
畢業典禮兼具紀念意義與教育意義。畢業生們感受到的愛與尊重,將化作無形的養分,伴隨他們乘風破浪、成長成才。畢業典禮上雋永的發言、溫情的細節、蘊藏的精神,經由多元的傳播渠道向外輻射,也將激起更大范圍的共情,達成更深層次的文化認同。
據新京報微信公眾號報道,日前,在中國農業大學2025屆學位授予儀式上,63歲的校長孫其信全程站立,連續14個小時為畢業生撥穗。在現場,孫其信還同時滿足了眾多學生的“整活兒”要求,和學生互動、合影,共同慶祝畢業,被網友稱為“寵學生天花板”。據悉,這不是他第一次這么做,在2024年的畢業季,他連續兩天為畢業生撥穗,全程站立在臺上和學生互動。
畢業典禮,無疑是不少人一生中的重要時刻,很多人就此告別學生身份、正式走向社會。站在這個分界點,畢業生往往心緒復雜,對母校、恩師、同窗充滿眷戀和不舍。也正因此,不少學子希望用儀式感來為青春“存檔”。上述微信名為“農場主”的老校長,如同呵護每一株幼苗一般,“看見”并回應著每一位學生的情感需求,幫助他們一起打造獨特而難忘的畢業回憶。某種程度上,校長對這些“花式整活兒”的理解與支持,也是高校人文精神的具像化,如此言傳身教潤物無聲的“最后一課”足夠動人。
近年來,大學畢業典禮屢因“有趣”“溫暖”登上熱搜,不少校長的畢業致辭親切平實,非常“接地氣”,他們還放下身段,在程式化的“撥穗禮”之外,配合孩子們可愛托臉、嬌羞捂嘴、共拋彩帶、舉杯慶祝,讓學生成為這場儀式的真正主角。屏幕之外,那些“被汗水浸濕衣服的校長”“為學生撐傘的校長”甚至是“出糗的校長”,總能引起網友的共鳴。不少人感慨,“這是最好的畢業禮物,也是最好的招生宣傳”“校長把‘尊重每一個個體’做到了極致”。
的確,在這些校長身上,我們感受到了師者的平視與尊重,感受到了“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大學的價值,不僅在于傳授知識與本領,更在于珍視并托舉每個個體,為自主性和創造力提供舞臺。于校長而言,為畢業生撥穗不過是年年相似的事情,但他們深知,這臺上的十幾秒對畢業生來說無比珍貴——這份“讀懂”與成全,飽含師者的祝福與期盼,也將轉化為學子們遠赴山海的力量。
畢業典禮上打動網友的,還有校長們的“反差萌”和“笨拙卻認真”。年輕學子成長于生活富足的年代,追求個性化表達。盡管存在代際差距,但面對學生的“腦洞”,師長沒有不耐煩,而是積極擁抱新事物,真心實意地幫助他們達成心愿——這種開放、包容、與時代同行的態度,折射出教育觀念的更新,也將在潛移默化中給學生以啟迪。“我們總是不停跟學生說要了解理解尊重別人,那我想,親吻、擁抱校長也是他們認為比較合適的情感表達方式,我們也應該理解尊重。”這或許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
進而言之,畢業典禮之所以備受關注,很大程度是因為它是高校辦學理念的一個“放大鏡”,是一所大學傳遞價值追求的重要窗口。近年來,從藏在畢業證書中的巧思,到請食堂阿姨上臺致辭的用心,再到校長甘當“人形立牌”“超長待機”的寵溺,這些細節無不彰顯著一所高校的氣質與氛圍。我們有理由相信,從這樣的校園里走出的年輕人,大概率會敢擔當、能共情、懂感恩。
畢業典禮兼具紀念意義與教育意義。畢業生們感受到的愛與尊重,將化作無形的養分,伴隨他們乘風破浪、成長成才。畢業典禮上雋永的發言、溫情的細節、蘊藏的精神,經由多元的傳播渠道向外輻射,將激起更大范圍的共情,達成更深層次的文化認同。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畢業季,我們樂見更多畢業典禮“刷屏”“出圈”,進一步詮釋、彰顯大學之“大”。對于年輕學子來說,畢業是人生的新起點,行囊里若能裝滿母校的叮嚀與饋贈,那么,此去雖遠,未來可期。
關于中工網 | 版權聲明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4151598 | 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舉報電話: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carsvie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