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進強國路 闊步新征程】
原標題:自立自強,挺起中國工人脊梁(主題)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工會力量(下)(副題)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鄭莉 朱欣
2024年9月28日,新華社向全國發布了一條重要新聞:近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給中國一重產業工人代表回信,對他們予以親切勉勵并提出殷切希望。
習近平指出,制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新時代新征程,希望你們堅守技能報國初心,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苦練內功、提高本領,繼續為建設制造強國、推動東北全面振興貢獻智慧和力量。中央企業要深化改革創新,增強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競爭力,努力做強做優做大,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作出更大貢獻。
總書記的回信,在廣大產業工人和各級工會中引發熱烈反響。這一天,距離新中國成立75周年國慶日只有3天。
75年來,中國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沿著黨指引的方向前進,用勞動的雙手助推“中國速度”——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從1952年的679億元,飆升至2023年的126萬億元,從積貧積弱崛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75年來,中國工會緊緊圍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組織帶領廣大職工群眾為實現發展目標建功立業——在國家重大戰略、重大工程、重大項目、重點產業的建設一線揮汗如雨,在勞動和技能競賽中奮勇爭先,在車間班組、創新工作室里攻堅克難……億萬職工群眾在工會組織的團結帶領下,積極投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火熱實踐,與祖國發展同呼吸共命運,挺起中國工人的脊梁。
緊緊依靠,當好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主力軍
1953年,一位名叫倪志福的年輕人被調到國營618廠當鉗工。進廠不久,他和工友們便遇到一個棘手的任務:修理抗美援朝自行火炮。這一過程中,他發明出“三尖七刃麻花鉆”,極大提高了生產效率。這個發明引起了轟動,成為當時機械工業中的一項重大革新。
后來,這項發明被命名為“倪志福鉆頭”。多年后,已經成為國家領導人的倪志福將名字改為“群鉆”。他說:“大家都叫它‘倪志福鉆頭’,但應該叫它‘群鉆’,因為它是群眾智慧的結晶。”
71年后的國慶前夕,技術工人許振超走進人民大會堂,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頒授儀式,他被正式授予“人民工匠”國家榮譽稱號。這位迎著改革開放春風成長起來的青島港碼頭橋吊司機,用了50年的時間刻苦鉆研、持續創新,練就一身絕活,帶出一批高技能人才。2019年,振超團隊以每小時514.7箱的效率,第九次刷新集裝箱裝卸世界紀錄,這個紀錄至今無人打破。
胸前佩戴國家榮譽獎章的許振超堅定地說:“產業工人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骨干力量,我們是脊梁,我們的腰桿不能塌,我們的脊梁不能彎。”
他們是千千萬萬產業工人中的一員,心中堅守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志向。
跨越75年的時光,在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的根本方針指引下,一代代產業工人和廣大勞動群眾挺起腰桿,立足本職,建功立業,不懈奮斗,推動中國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從鞍鋼“三大工程”、“兩彈一星”、三峽工程,到青藏鐵路、載人航天、港珠澳大橋……75年間,一批批產業工人堅定立足國家建設主戰場,依靠辛勤勞動和創新智慧,助推一項項“超級工程”拔地而起。
經濟建設、科技創新、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疫情防控、搶險救災……75年間,億萬職工群眾打硬仗、挑重擔,持續勞動、創造、奉獻,發揮主人翁精神和主力軍作用,在中華大地上書寫勞動篇章。
選擇自己的道路、做自己的事情。“靠得住”的工人階級用勞動托舉起自立自強的中國。
新時代新征程,黨的二十大擘畫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實現這一目標,既是最難的,也是最偉大的。此時此刻,落實根本方針的行動更加堅定有力——“堅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的根本方針,充分調動廣大職工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積極投身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
回望75年光輝歷程,在黨的領導下,工人階級始終走在時代前列,站在祖國需要的地方,積極投身革命、建設、改革洪流,成為親歷者、見證者,更是光榮的參與者、建設者。
奮力奔跑,牢牢把握我國工人運動時代主題
2023年10月11日,在中國工會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經過1900余名中國工會十八大代表的投票選舉,278人當選全總十八屆執行委員會委員,標志著中國工會新一屆領導機構誕生。其中就有他們:郭明義、巨曉林、高鳳林、王曙群、白國周、劉伯鳴、張新停、張黎明、鄭志明、賈向東、徐立平、潘從明……他們都是各自專業技術領域的“頂尖”技能人才,也是為實現中國夢創造出非凡業績的勞模工匠。
面對媒體的采訪,鄭志明講述了自己與工友創新創造的故事——
廣西汽車集團首席技能專家鄭志明自豪地說:以前的老五菱汽車,要依靠拆解別人的零部件研究來掌握技術。如今,五菱Air EV的機械零部件實現了100%國產化,核心部分芯片的國產化率達86%,整車有14項自主創新技術,“它的‘心臟’電驅橋生產線也是我們自主研制的”。
濰柴動力首席技師王樹軍見證并參與了“中國制造”的異軍突起:20世紀80年代,中國公路上跑的重型卡車大多為國外進口,不但售價昂貴,先進的發動機制造技術還被外國壟斷。如今,裝配中國“心”的自主品牌重卡已經在國內市場處于絕對領先優勢。“破解‘卡脖子’難題,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既需要科學家、工程師,也需要高技能人才。”
鄭志明和王樹軍都曾登上全國總工會與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發布的“大國工匠年度人物”榜單。與此同時,在工會推動建立的創新工作室里,他們帶著青年技術工人從事技改研發、創新攻關,在持續破解行業技術難題的過程中,逐漸把個人夢同中國夢緊密聯系在一起。
黨的二十大鄭重宣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黨的中心任務就是中國工人運動和工會工作的主題和方向。圍繞這一工運時代主題,全總和各級工會廣泛深入持久開展各種形式的勞動和技能競賽,激發廣大職工的勞動熱情、創造潛能,凝聚億萬職工的磅礴力量。
在全國各地、各行各業,“當好主人翁、建功新時代”、“建功‘十四五’、奮進新征程”等主題勞動和技能競賽火熱進行,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拔節生長,跨技術領域的技術創新活動和“勞模工匠助企行”為發展新質生產力蓄勢賦能。據統計,參與競賽活動的企事業單位和職工數量年均分別達到58萬余家、5806萬人次;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達到8萬多家。
從車間班組,到一方工位,“技術革新、技術創新、技術攻關、技術創造”、“小發明、小創造、小革新、小設計、小建議”等群眾性創新創造活動蓬勃開展。來自全總十八屆二次執委會議的數據顯示,職工提出合理化建議750余萬個,開展技術革新項目40余萬項,取得發明創造20余萬項。
步入企業社區,走近職工身邊,各級工會不斷創新思想政治引領方式方法,以“中國夢·勞動美”為主題的宣傳教育活動一波接著一波,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入腦入心,廣泛凝聚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的思想共識。從理論宣講到政策解讀,從聽勞模工匠進校園“講故事”,到參與“工”字職工文化品牌活動,從為職工提供人文關懷,到幫助職工解決實際困難,工會思想政治工作做得更有深度、更有力度、更有溫度,團結動員職工群眾自覺投身改革。
乘風破浪的中國號巨輪上,“咱們工人有力量”歌聲嘹亮。
技能報國,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人才支撐
2024年9月11日上午,位于陜西寶雞的陜鐵院高新校區體育館里,搭起了一個個操作間,數十把焊槍發出的焊花把操作間照得通紅。史帥帥穿著厚厚的防護服、戴著沉重的面罩,彎著腰,屏住呼吸,舉起焊槍,對著成90°角的鋁合金管件尖角處,順時針一口氣焊完正面,又逆時針焊完另一面。推起面罩,他看到焊縫呈現出熟悉的一片平滑、均勻的魚鱗紋,自信的笑容浮上眼角。
經過激烈比拼,這位航天科技集團六院西安航天發動機有限公司總裝車間焊工,憑借高超的焊接技能和扎實的理論功底,摘得第八屆全國職工職業技能大賽焊接工種冠軍。為他頒獎的,是大賽總裁判長、被譽為“中國焊接第一人”的高鳳林。
全國職工職業技能大賽是覆蓋范圍最廣、職工參與最多的國家級一類職業技能大賽,自2003年起,全總聯合有關部門共同舉辦了7屆賽事,帶動各地技能競賽的蓬勃開展,為廣大職工學技術、練本領、長才干搭建了廣闊舞臺。據統計,2018年以來,有超過1億人次職工參加了工會組織的技能比賽,300多萬名職工通過比賽晉升技能等級。
就在546名選手在第八屆全國職工職業技能大賽決賽場上“華山論劍”之時,220名來自不同領域的大國工匠培育對象走進清華大學,參加全總舉辦的為期一年的大國工匠人才培訓營。培訓營分為4期、3個階段,邀請清華大學教師、中國工程院院士等專家學者作為理論導師,大國工匠作為技能導師,同時安排人工智能等實踐學習。
作為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重要舉措,全總2024年實施了大國工匠人才培育工程,設立大國工匠培育和激勵保障專項資金,計劃每年培育200名左右大國工匠,示范指導各地、各行業每年培育1000名左右省部級工匠、5000名左右地市級工匠。此次舉辦的大國工匠人才培訓營一期就是大國工匠人才培育工程的標志性項目。
實現中國夢,必須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術會創新、敢擔當講奉獻的宏大的產業工人隊伍。
2017年,一項與億萬產業工人息息相關的重大改革啟動。這年的2月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三十二次會議審議通過《新時期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方案》,提出“政治上保證、制度上落實、素質上提高、權益上維護”的總體思路。
隨后的幾年里,黨中央、國務院以及相關部委陸續出臺相關制度文件50多個,全總出臺相關制度文件20多個,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被納入各相關單位“十四五”發展規劃中。與此同時,各相關單位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學徒制培訓、農民工求學圓夢行動;各級工會推動建立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加強對農民工、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保障,維護好產業工人的勞動經濟權、職業發展權、安全健康權……
時至今日,這項改革正廣泛地惠及產業工人,深刻地影響著經濟社會,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動力。據統計,全國技能勞動者已超過2億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過6000萬人。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建設一流產業技術工人隊伍”作出再部署,從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高度,明確了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重要方向,為加快建設產業工人隊伍描繪了更加廣闊的前景。
75年間,中華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成長于沃土之上的產業工人也改變了面貌。他們當中有的成為勞動模范、大國工匠,有的成為國家級技能大師,擁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創新工作室,還有許多年輕的研究生、博士生成為技術工人,選擇在制造車間、生產一線實現自己的職業理想。
愛國,是人世間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對于千千萬萬產業工人來說,技能成才、技能報國就是托付這份情感的最佳方式。
闊步新征程,億萬職工群眾在黨的旗幟下團結成“一塊堅硬的鋼鐵”,為國家拼搏奮斗、勇攀高峰,用實際行動承擔起這份沉甸甸的時代使命!
關于中工網 | 版權聲明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4151598 | 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舉報電話: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carsvie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