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李昱霖
近日氣溫下降,但位于太行東麓、滹沱河畔的中國革命圣地西柏坡,仍車水馬龍,游人如織。
走進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鎮西柏坡村,一幢幢白墻灰瓦的農家院整潔漂亮,一條條平坦寬闊的馬路通到了各家各戶,污水處理、文化長廊、衛生設施等一應俱全。
新中國從這里走來。“三大戰役”在這里指揮,“兩個務必”在這里誕生。西柏坡成為黨中央解放全中國的“最后一個農村指揮所”。
如今,85家農戶,270多人的西柏坡村,在紅色旅游的帶動下,日子越過越紅火。西柏坡村村委委員陳志會告訴記者,村里現在人均年收入1.6萬元至1.8萬元。
75年前,中共中央從這里出發“進京趕考”,建立了新中國。20年前,由于看好家鄉的紅色旅游發展前景,大學畢業的閆二鵬選擇回到西柏坡。
沿著中共中央舊址西側的小坡往下走,不遠處的西柏坡村招待所,就是閆二鵬的經營所在地。在這里,他的外婆韓花珍是當地最早一批旅游從業者。1990年前后,韓花珍賣掉家里的大公雞,用換來的錢購置暖壺等物品,推小車賣茶水,這也是早年在當地廣為傳播的脫貧事跡。
畢業后,閆二鵬從母親手里接手了民宿,并建起村里第一家旅行社和旅游網站。“現在每天能接待110多人吃住,一年純收入30萬元。”閆二鵬說。
從原來的農家院,到如今四層樓的招待所,閆二鵬“紅色事業”的經營范圍也從餐飲住宿、會務接待,擴大到紅色文化傳播、深度旅游體驗等。“現在能同時接待600多人的餐飲,最多時,接待過1000多人。”閆二鵬說。
從2000年開始,紅色旅游在西柏坡逐漸熱了起來。西柏坡村人依托自己的農家院,開辦起旅館、飯店。平均每個農戶有10個房間,每天接待30人左右。“沒有開辦農家院的,賣旅游紀念品、當導游、開觀光車,都從事和紅色旅游相關的產業。”陳志會說。
20世紀50年代,為修建崗南水庫,西柏坡村從魚米之鄉的“糧窩子”搬到了高山崗。曾經為共和國的誕生作出過重要貢獻的西柏坡又一次展露風采。當時,西柏坡村住的是土坯房,吃的是統銷糧。
67周歲的閆上青在1991年當選西柏坡村委會主任。“80年代的時候,村里人還是靠打魚為生。現在我們村老百姓的日子,這些年眼看著一步一個臺階地往上走。”閆上青說:“20多年前,村里人均收入250元左右,現在翻了幾十倍。”
閆上青家沒有辦農家院,但他和老伴從賣水、賣茶葉蛋干起,日子“也挺好”。現在他的兒子接手了他的生計,賣紅色紀念品、紅色書籍、根雕。“比我干得好,日子也更好了。”閆上青說。
近年來,按照突出舊風貌、還原老場景、展現新環境的思路,西柏坡村修建了村史館,新建了民俗村,推出了一系列紅色體驗項目,“紅游柏坡”金名片持續擦亮。
統計表明,西柏坡村九成以上村民從事旅游相關工作。西柏坡所在的平山縣,2023年全年接待游客2091萬人次、旅游總收入247億元。
“黨的好政策和西柏坡紅色旅游資源,讓我們村的年輕人有了自己的事業。我們會深入挖掘革命老區紅色歷史文化,做大文化旅游產業,帶領鄉親們過上更加紅火的日子。”采訪中,西柏坡村的年輕人這樣對記者說。
關于中工網 | 版權聲明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4151598 | 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舉報電話: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carsvie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