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網特邀評論員 孫紅梅: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五七一三工廠高級工程師,中國空軍航空修理系統焊接專業首席技術專家,2019年大國工匠年度人物,專攻發動機焊接技術20余年,攻克百余項修理難題,形成12項核心修理技術,獲得有關發明專利授權10余項,創造了近兩億元的經濟效益。
這是戰斗機的“心臟”——航空發動機。它的每一次跳動,都關乎戰機的生死存亡。為這樣一顆“心臟”做手術,難度有多大?
大家好,我是中工網評論員孫紅梅。我的工作跟外科醫生類似,只不過我是為航空發動機“縫合”傷口,讓更多“戰鷹”重返藍天。
很多人問我,修復一臺航空發動機到底有多難?我想說,這不僅僅是對技術的考驗,更是一場與時間和耐心的較量。焊接工作本身就是相對枯燥的,經常要面對高溫環境、面對弧光輻射,以及各種各樣的精密零件和層出不窮的技術難題。
幾年前,有一批軍用飛機發動機燃燒室的機匣損壞了,國內當時還沒有成功修復這種機匣的案例,如果無法修復,就意味著這30多架戰機將無法飛行。雖然有一些心理準備,但實際情況遠比我想象的要復雜,機匣內部構造就像“俄羅斯套娃”一樣,一層又一層,故障點多發生在腔內視線盲區,查找起來很困難。那段時間,除了睡覺我基本都在反復試驗,有時一天下來,耳朵嗡嗡響,眼睛也因為電弧光的長時間照射而刺痛、控制不住地流眼淚……在經歷了無數次探索、嘗試、失敗、再嘗試之后,我們開創了“鏡面反光仰焊法”,利用鏡面反射原理,解決狹小空間內的焊接難題。同時,我們反復調整鏡面角度,優化焊接參數,最終將機匣修復的變形誤差控制在0.003毫米,與原裝產品基本無差別。
萬里長空之上,中國戰機如“雄鷹”展翅,翱翔天際,展現著中國航空工業的輝煌成就,也捍衛著國家的領空安全與尊嚴。這一切并非偶然,而是無數個日夜的堅守與付出,是航空人對技術的精益求精、對質量的極致追求、對創新的不斷探索……火花一明一滅之間,映照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強大精神內核。
我常常對團隊里的年輕人說,不要急于求成、盲目求“新”。每一個重大創新突破,都是厚積薄發的結果,就像新質生產力從孵化、培育到發展壯大從來不是一蹴而就一樣,它是一個需要長期專注與投入的系統性工程。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我們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推進。只有結合自身實際,對“發展什么”“怎樣發展”等問題進行科學研判,找準方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才能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賽道上貢獻作為、贏得成功。
新時代新征程,發展新質生產力,既要有只爭朝夕的速度,又要有持之以恒的定力。我們將繼續堅守在航空維修一線,秉持工匠精神、永攀技術高峰。我也期待,更多的年輕人能夠積極投身科技創新事業,為實現科技強國夢貢獻青春力量。
關于我們 |版權聲明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4151598 | 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舉報電話: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carsvie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