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先生
剛剛過去的周末,超40場馬拉松在全國多地密集開跑,其中,4月19日的2025北京亦莊半程馬拉松暨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稱得上是“頂流”。當日,20支機器人賽隊與人類跑者共同挑戰(zhàn)21.0975公里,全球“碳基生物”與“硅基生物”第一次并肩站上半程馬拉松賽的跑道。
“這大高個跑得真快”“這小碎步太萌了”“這個機器人怎么倒著跑”……
機器人的跑姿大賞刷屏網絡,人們在感嘆科幻照進現實的同時,也有網友心存幾分失望:機器人跑者的賽場表現與短視頻里跳舞、側空翻的酷炫有差距,也不似在春晚舞臺上的表演那么絲滑,有的機器人甚至出現“抽筋”跌倒、踉蹌“撞墻”、開跑就“擺爛”等“翻車”場面,其運動能力沒有想象中的強大,甚至有些脆弱。
(視頻來源:央視新聞視頻號)
“狀況百出”的機器人半馬,讓不少網友在覺得驚喜、好玩之余,也有些五味雜陳。那么,舉辦這場“人機共跑”馬拉松的意義何在?
如果說人類?馬拉松是在挑戰(zhàn)身體的極限,那么,機器人馬拉松就是在挑戰(zhàn)技術突破的極限。馬拉松賽道地形涵蓋平地、上下坡等復雜路況,是對機器人本體、一體化關節(jié)、核心算法開發(fā)與適配能力等的全方位考驗。同時,長距離也對機器人的穩(wěn)定性、可靠性、續(xù)航能力等提出更高要求。在復雜多變的真實世界驗證技術的成熟程度,讓機器人在這場耐力賽中充分暴露問題,進而倒逼技術創(chuàng)新,這是讓機器人站上馬拉松賽道的意義。
正如一條高贊評論所寫,“這個機器人好像我剛學會走路的兒子”。我國的人形機器人產業(yè)確實就像在學走路的孩子,跌跌撞撞、磕磕絆絆在所難免,出現“狀況”也在預料之中。從實戰(zhàn)反饋中剖析問題,在正視不足中總結經驗,推動高扭矩電機、柔性關節(jié)、耐磨損材料等上游零部件升級,促進機器人軟硬件技術更高精度耦合、生產廠商與AI算法公司深度合作——這些,都是這場比賽留給相關行業(yè)的考題。
本次亦莊半馬中,男子組和女子組冠軍的完賽時間分別是1小時2分36秒和1小時11分7秒。相比之下,機器人選手的速度要慢得多,冠軍機器人天工的完賽時間是2小時40分42秒,且其身后還跟著氣喘吁吁的陪跑工程師。正像馬拉松的終點從來不只是速度,更關乎挑戰(zhàn)自我和勇氣,機器人研發(fā)的賽場上亦是如此。
(圖源:澎湃新聞)
此次機器人在馬拉松賽場展現出的“人間真實”,讓很多人清醒地看到,在理想環(huán)境中人形機器人展示的“頂配”動作,還不是現實中產業(yè)發(fā)展的“標配”,從實驗室演示,到完賽馬拉松,再到進入巡檢、安防、配送等高負載場景,承擔生產生活中的復雜任務,相關行業(yè)還有不少技術難題需要突破,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這場突破創(chuàng)新邊界的科技馬拉松中,企業(yè)需要有直面技術短板的勇氣,產業(yè)需要有接受失敗的韌性,資本市場需要有“陪跑”攻關的耐力。我們這些圍觀者則需要從一次次流量狂歡的喧囂中抽離,更加理智、冷靜地看待人形機器人的每一次“高燃時刻”和“翻車瞬間”。推動技術更好地服務于人,這場馬拉松不是人形機器人的“黑歷史”,而是其行穩(wěn)致遠必經的“來時路”。
一位市民在接受采訪時說:“到我們70歲時,估計就能用上這個機器人了。”距離科幻電影里完美人形機器人的出現,估計還需要很長的時間,我們應有足夠的耐心和信心。
關于中工網 | 版權聲明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4151598 | 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舉報電話: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carsvie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