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紅色工運的江西探索中汲取奮進的磅礴力量
江西省總工會
江西是一片充滿紅色記憶的土地,不僅有著人民軍隊的搖籃、中國革命的搖籃、人民共和國的搖籃等美譽,黨還領導工人運動在江西書寫了偉大奇跡。江西在黨領導的紅色工運中作出了積極探索,在開展罷工斗爭、參加武裝起義、形成工農聯盟,以及創建、保衛和發展革命根據地等諸多方面開了先河,豎起“全國工運的一面旗幟”,立下了“蘇維埃政權的堅強柱石”,締造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豐碑。充分挖掘江西工人運動從“旗幟”到“柱石”的演進歷程,對做好新形勢下工會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重溫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主要有四點現實啟示。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是工會工作的政治原則和根本保證
1921年秋,毛澤東到安源實地考察工人情況后,決定派李立三常駐安源,發展工人運動。李立三從產業工人中發展培養先進分子,成立了中共安源路礦支部,這是中國共產黨在產業工人中成立的第一個黨支部,開創了黨對工人運動的正確領導,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重要標志性事件。正是有了黨的直接指揮、黨支部的直接領導,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才得以成為“幼稚的中國勞工解放運動中最有成績的一件”。
新時代新征程,必須把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作為工會工作的最高政治原則和根本保證,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始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終牢記“國之大者”,以黨的旗幟為旗幟,以黨的意志為意志,以黨的使命為使命,自覺把工會工作放在黨和國家工作大局中去思考、去謀劃、去推進,推動黨中央決策部署不折不扣在工會系統落實落地。
黨的創新理論是工會工作的科學指引和根本遵循
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是黨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工人運動的光輝典范,樹立了中國工人運動的一面旗幟。罷工前夕,毛澤東運用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實事求是地分析了安源的局勢,為安源路礦工人制定了“哀兵必勝”的斗爭策略。二七慘案后,全國工運陷入低潮,毛澤東又根據實際情況,為安源工人制定了“彎弓待發”的策略,指導安源工人“暫避鋒芒”,暗地積蓄力量,隨時準備斗爭。劉少奇等人還創辦了黨的第一所黨校——中共安源地委黨校,對廣大黨團員和工運干部進行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引下,在黨的領導下,安源工會成為二七慘案以后全國除廣東以外唯一公開存在的革命堡壘,安源也因此被稱為“中國的小莫斯科”。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高度,圍繞工人階級和工會工作創造性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形成了系統全面、邏輯嚴密、內涵豐富、內在統一的科學理論體系,展現出強大的真理力量。新時代新征程,要堅持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工人階級和工會工作的重要論述武裝職工,推動黨的創新理論不斷走到職工身邊、走進職工心里,增強廣大職工對黨的創新理論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要廣泛開展“中國夢·勞動美”主題宣傳教育活動,深入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在廣大職工中唱響共產黨好、社會主義好、改革開放好、偉大祖國好、各族人民好的時代主旋律。
黨的中心任務是工會工作的時代主題和奮進方向
江西工會在各個歷史時期始終堅持帶領工人群眾投身黨的中心任務。黨的一大確定了黨成立后的中心任務是領導工人運動,在黨的領導下,江西工會開展了具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安源路礦工人運動。面對嚴重的白色恐怖,工人運動陷入低潮,江西工人在黨的領導下又積極投身到武裝起義之中。在南昌起義中,廣大工人組織糾察隊、擔架隊、運輸隊,幫助起義部隊搬運各種軍用物資、救護傷員、維護秩序、打掃戰場等。在秋收起義中,以1300多名安源工人為主體組成的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二團,英勇斗爭,戰果顯赫。井岡山斗爭時期,建立了工農聯合紅色政權,開創了工人運動的新局面。江西廣大職工群眾緊緊圍繞黨在各個時期的中心任務艱苦奮斗、建功立業,百年工運史在這片充滿紅色記憶的土地上顯得尤為耀眼。
新時代新征程,必須充分發揮工人階級主力軍作用,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把億萬職工干事創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調動起來,投身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火熱實踐。要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重大工程、重大項目、重點產業,組織職工參加各種形式的勞動和技能競賽,組織開展面向生產一線的技術革新、技術創新、技術攻關、技術創造和“五小”等群眾性創新創造活動,帶動廣大職工立足崗位、刻苦鉆研,在解決企業生產技術難題中展現作為,助力企業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發展新質生產力。
筑牢黨執政的階級基礎是工會組織的政治責任和長期任務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后,江西工人在黨的領導下積極發展生產、參軍參戰,切實擔負起革命戰爭和根據地建設的雙重任務,為保衛、鞏固和發展革命根據地作出了巨大貢獻,極大地推動和鞏固了紅色政權。1933年,僅中央蘇區各級工會就為各級黨政機關和群眾團體輸送了近萬名干部。蘇區工人還積極響應政府號召,組織生產競賽和突擊隊,積極改進生產技術,提高生產效率,為打破敵人的經濟封鎖、改善群眾生活作出了重要貢獻。支援反“圍剿”戰爭中,在“創造一百萬鐵的紅軍”“加強紅軍中無產階級的骨干”的號召下,廣大工人踴躍加入紅軍,到1933年底,中央蘇區12個縣共有19960名工會會員參加紅軍或游擊隊。蘇維埃運動塑造了黨、政府與工會的正確關系,蘇區時期,工會是黨團結組織廣大工人階級的群眾團體,是黨與工人聯系的紐帶。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鞏固黨長期執政的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高度重視和大力推進黨的工運事業和工會工作,開創了新時代工運事業和工會工作新局面。新時代新征程,要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教育職工,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職工,用中華優秀傳統美德浸潤職工,多做統一思想、凝聚人心、化解矛盾、增進感情、激發動力的工作,引導職工群眾將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緊密聯系起來、統一起來,使廣大職工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百年征程映初心 牢記囑托展風采
貴州省總工會
貴州是一片有著光榮革命傳統的紅色熱土。在中國工人運動的偉大歷史進程中,貴州工人運動作為其重要組成部分,歷經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百年發展,形成了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實踐模式。貴州工人階級和工會組織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始終與黨和國家同呼吸、共命運,在推動貴州經濟社會發展的偉大實踐中唱響了雄渾壯美的勞動贊歌。
貴州工運的發展歷程
站在新時代的歷史坐標回望,從青溪鐵廠的機器轟鳴到“中國天眼”的宇宙回響,從赤水河畔的紅色火種到云上貴州的數字浪潮,貴州工人階級和工會組織用汗水和智慧創造了輝煌業績,書寫了璀璨華章。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邁上星火燎原的覺醒之路?。1886年青溪鐵廠的建立,標志著貴州近代工業的開端,到20世紀初,貴州工人階級開始形成并集中在采礦、印刷、紡織等行業。1929年,赤水兵工廠成立貴州首個中共黨組織,標志著貴州工人運動進入黨領導的新階段。1930年~1936年間,紅軍6次入黔,革命活動遍及貴州68個縣(市),通過傳播革命理想、組建遵義縣赤色工會等舉措,將馬克思主義工運理論植入貴州。1934年,黔東特區頒布《農村工人保護條例》,成為貴州第一部對工人運動具有重大指導意義和深遠影響的勞動法規。隨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貴州工人階級通過搶修公路鐵路、參與軍工生產及組織募捐等抗日救亡運動,為抗戰提供了堅實的后方支撐。解放戰爭時期,貴州工人階級持續開展反迫害、反饑餓、反內戰斗爭和護廠護城運動,為貴州解放作出了重要貢獻。
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時期,譜寫奠基立業的奮斗篇章。1952年,貴州省總工會成立,工會工作翻開了嶄新一頁。三線建設期間,40余萬名建設者響應國家號召匯聚貴州,建立起以國防科技工業、能源、鋼鐵、機械、化工等為重點的工業體系,為貴州發展奠定了現代工業基礎,開始從根本上改變貴州“一窮二白”的面貌,同時也誕生了偉大的三線精神。全省各級工會團結引領廣大職工與黨同心同德,以國家主人翁的姿態和前所未有的勞動熱情與奉獻精神,在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完成社會主義改造、推動社會主義建設中創造了光輝業績。
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唱響改革創新的時代旋律。貴州各級工會堅定執行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和方針政策,推動《貴州省企業集體合同條例》《貴州省工會條例》《貴州省企業民主管理條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規出臺,深入開展“六大活動”,深化拓展“工業強省·工人當先——工會組織在行動”主題活動,團結動員廣大職工踴躍參與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交出高質量發展的貴州答卷。貴州各級工會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工人階級和工會工作的重要論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貴州工作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著力保持和增強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圍繞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做實“五大行動”,先后開展“建工會·促就業”“匠興工程”、首屆全省職工職業技能競賽、最美勞動者選樹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貴州省工會條例》執法檢查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工會工作半年攻堅行動等,打造“黔酒茶繡工匠”、工會驛站、職工醫療互助等一系列服務發展服務職工品牌,團結動員全省廣大職工積極投身打贏脫貧攻堅戰、助力鄉村振興、奮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貴州實踐的主戰場,奏響了勞動光榮、創造偉大的時代強音。
貴州工運的特點規律
百年風雨兼程,在黨的旗幟下,貴州工運事業和工會工作與時俱進、彰顯價值,體現出鮮明特色。
政治性與時代性相統一。貴州工運事業和工會工作始終堅持黨的領導,緊扣時代主題,把黨的中心任務作為工人運動和工會工作的主題和方向,強化使命擔當,為貴州革命、建設、改革作出了積極貢獻,用勞動書寫絢麗多彩的時代畫卷。
民族性與共同性相融合。作為多民族聚居省份,貴州工運事業和工會工作注重民族團結,活化百年紅色工運資源,打造“中國夢·勞動美”系列職工文化品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凝聚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強大合力。
傳承性與創新性相結合。貴州工運既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長征精神、遵義會議精神、三線精神等優良傳統,又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工作理念,弘揚新時代貴州精神;既有線下服務職工傳統模式,又有運用數智化賦能工會工作。
貴州工運的經驗啟示
百年征程,鐫刻下貴州工人階級和工會組織的歷史榮光與奮斗足跡,給予我們極為寶貴的歷史啟示。
必須堅持黨的領導,永葆工會工作正確政治方向。工會組織首先是政治組織,工會工作首要是政治工作。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定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始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確保工運事業和工會工作永遠沿著黨指引的方向前進。
必須服務發展大局,圍繞黨的中心任務建功立業。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是工會組織的光榮傳統。要緊扣黨的中心任務,切實找準工會工作服務發展大局的結合點、切入點、著力點,廣泛深入開展各種形式的勞動和技能競賽,深化群眾性創新活動,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激發廣大職工建功立業、創新創造的智慧和力量,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貴州實踐中充分發揮工人階級主力軍作用。
必須做實維權服務,著力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竭誠服務職工群眾是工會的基本職責。要在黨委和政府主導的維權機制中積極作為,把維權服務工作放到促進共同富裕的大局中去思考和謀劃,建立完善以普惠性服務和精準幫扶為重點的服務體系。高度關注新就業形態勞動者、農民工等群體,幫助他們解決急難愁盼問題,做到職工需求在哪里,工會服務覆蓋到哪里,夯實和諧勞動關系基礎,維護勞動領域政治安全。
必須推進改革創新,煥發工會組織生機與活力。改革創新是時代發展的最強音,是推動工會工作高質量發展的不竭動力。要深化工會改革和建設,圍繞保持和增強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聚焦工會工作的薄弱環節和職工群眾的迫切需求,在建機制、強功能、增實效上下更大功夫,積極推動工會法治化建設和數智化轉型,努力使工會工作更加符合中央、省委和全總要求,更加貼近實際、貼近職工,更加充滿活力、更加堅強有力。
百年征程春華秋實,續寫新篇擊鼓催征。新時代新征程,我們將堅持黨對工會的全面領導,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從百年工運歷史中汲取奮進力量,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統攬全局,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為動力,聚焦貴州主戰略主定位,以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和拼搏創新的實干擔當,團結動員全省廣大職工以新擔當新作為新形象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展現貴州工會新風采。
從延安時期工會工作中汲取奮進力量
陜西省總工會
延安時期,是中國工人運動從理論到實踐逐步走向成熟的關鍵時期和重大轉折時期。陜甘寧邊區總工會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將馬克思主義工運理論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持續推進工運事業發展和邊區工會建設,譜寫了陜甘寧邊區工人運動的光輝篇章,為新時代工運事業和工會工作提供了深刻的歷史啟示和寶貴的工作經驗。
黨的領導是中國工會的最大政治優勢,必須把牢政治方向,始終堅持黨對工人運動的領導
延安時期,黨中央將工人運動納入新民主主義革命整體布局,通過組織建設與制度設計,為工人運動和工會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在黨中央領導下,先后成立中華全國總工會西北執行局、陜甘寧邊區總工會、中共中央職工運動委員會等,組織動員職工積極參加生產勞動、發展邊區工業經濟、支援前線、創辦工人學校,有力推動全國工人解放運動的蓬勃發展。
歷史實踐證明,陜甘寧邊區工人運動之所以能夠在短時間內完成從自發抗爭到自覺革命的歷史性躍升,根本就在于始終堅定不移地接受黨的全面領導,保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新征程上,推動工運事業發展和工會工作,必須將堅持黨對工會工作的全面領導作為最高政治原則和根本政治要求,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始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嚴格執行重大事項請示報告制度,健全并嚴格執行“第一議題”制度、集體學習制度,推動黨中央大政方針在工會系統落地落實。要廣泛開展“中國夢·勞動美”等主題宣傳教育活動,著力打造陜西“中國工人大思政課”工作品牌,推動黨的創新理論走近職工身邊、走進職工心里,把廣大職工更加緊密地團結在黨的周圍,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始終做黨執政的堅實依靠力量。?
勞模精神是激發群眾力量、在平凡中創造不平凡的精神引擎,必須大力弘揚勞模精神,組織動員廣大勞動者以主人翁姿態建功立業
勞模精神是中國共產黨與勞動人民共同奮斗的歷史結晶。早在1937年,陜甘寧邊區政府發布關于春耕運動的決定,首創勞動英雄評選機制;到后來相繼頒布人民生產獎勵條例、生產運動獎勵條例、獎勵模范勞動者辦法等,將勞模表彰獎勵以制度化形式固定下來;再到舉行陜甘寧邊區第一屆勞動英雄代表大會,表彰以趙占魁、吳滿有等為代表的勞動英雄,極大地激發了邊區人民的勞動熱情,為生產自救和革命根據地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開創了政治動員與經濟建設相結合的群眾工作新模式。
新征程上,要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廣泛開展“勞模工匠進校園”“勞模工匠助企行”等活動,通過先進事跡宣講和表率作用發揮,帶動和影響更多人學習勞模、爭當勞模。要把充分發揮勞動和技能競賽作用作為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重要內容,創新組織行業性、區域性競賽,推動向“三新”領域延伸拓展,進一步擴大覆蓋面、提高影響力。要廣泛組織開展面向生產一線的“四技五小兩比”等群眾性創新創造活動,并與推進勞模工匠創新工作室、工作室聯盟、工匠學院建設結合起來,帶動廣大職工立足崗位、刻苦鉆研,在產業鏈核心技術環節揭榜掛帥、攻克難關,為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和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主力軍力量。
調動企業和職工兩個積極性是發展的基礎因素,必須充分發揮工會在構建和諧勞動關系中的積極作用,推動企業與職工形成利益共同體、事業共同體
延安時期,為適應全民族抗戰、保證生產需要,邊區政府和邊區總工會相繼出臺戰時公營工廠集體合同準則、勞動保護條例、公營工廠職工工資標準決定等法律法規,對工作時長、工資待遇、勞動保護、政治權利等作出明確規定,同時根據形勢變化不斷修改完善相關內容,照顧統一戰線中各階級利益,基本構建和形成了“勞動保護、勞資兩利”的動態平衡機制。
同時,邊區工會注重民主管理,賦予工人廣泛的選舉和自治等權利。比如,公營企業首創“三人團”管理制度,搭建起勞資政三方協商平臺,將企業效益與工人福祉掛鉤,開創了中國特色勞動關系協調機制。
新征程上,要積極適應經濟發展新趨勢和勞動關系領域新形勢,健全完善以職代會為基本形式的企事業單位民主管理制度,持續開展集體協商“要約行動”,推動完善收入分配機制,讓職工更公平享受企業發展成果。要有效發揮政府與工會聯席會議制度、協調勞動關系三方機制、“工會+法院+檢察院+人社+司法”勞動爭議多元化解等制度機制作用,深入開展涉工法律規定執行監督專項行動,全面有效推動“一函兩書”落實落地,切實維護勞動領域政治安全,實現企業和職工的共贏發展。
職工群眾是工會組織的力量源泉,必須走好群眾路線,不斷增強工會的引領力、組織力、服務力
工會是黨領導下的工人階級群眾組織,堅持黨的群眾路線是工會組織的必然選擇,也是開展工會工作的內在要求。延安時期,邊區工會堅持根據形勢和任務,因勢利導確定工人運動方針,提出工會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鞏固和擴大工會組織,使之成為廣大職工“自己的堡壘”和“民主的團體”,其實質就是強調工會不僅要通過團結工人、凝聚力量,成為黨領導下的重要群眾力量,也要通過發展民主政治增強工人對組織的認同感,避免官僚化傾向。特別是延安整風運動開始后,邊區工會更注重糾治在工人運動和工會工作中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作風和黨八股現象,強調“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工作方法,并通過整頓會員資格、優化選舉程序,組織工人參與大生產運動等措施,增強工會的群眾代表性和組織動員能力。
新征程上,工會組織要緊緊圍繞增“三性”、去“四化”這一改革主線,大力弘揚“四下基層”優良作風,常態化開展工會干部赴基層蹲點活動,問計問需問效于職工群眾,在基層一線幫助企業和職工解決急難愁盼問題。要不斷完善“普惠性+特殊性”維權服務體系,叫響做實送溫暖、送清涼、金秋助學、職工醫療互助等工作品牌,鞏固城市困難職工解困脫困成果,讓職工群眾擁有實打實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加快工會數智化建設,推動工會業務能網盡網、應放盡放,實現職工需求網上受理、職工服務網上實施、工會工作網上推進、工作成效網上呈現,為職工提供可感可知、直接直達的服務。
相關稿件:
關于中工網 | 版權聲明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4151598 | 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舉報電話: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carsvie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