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劉少軍:“魚院士”讓生活更“錦鯉”
劉少軍,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師范大學省部共建淡水魚類發育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他帶領團隊長期從事魚類遺傳育種研究;在魚類遠緣雜交研究領域的理論-技術-產品方面做出了創新成績;研制了包括5個國家水產新品種在內的一系列優質魚類;倡導魚類良種良養良銷體系建立及應用,產生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劉少軍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全國創新爭先獎狀、湖南省技術發明獎一等獎、湖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湖南光召科技獎等獎項;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優秀教師等榮譽;“劉少軍院士勞模創新工作室”獲全國教科文衛體系統示范性勞模和職工創新工作室,獲國家發明專利40項,主持了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等重要項目,為我國水產事業作出了杰出貢獻。
上個世紀80年代,劉少軍已經著手研究魚類遠緣雜交和染色體倍性操作。對他和團隊來說,每一個新型魚類的出現都像是一場奇跡。他們在選擇遠緣雜交研究親本時,往往以鯽魚、鯉魚、團頭魴(俗稱鳊魚)、草魚等非常普遍的經濟魚類為主,這些魚更容易出現在人們的食物譜系里。“以前做魚類研究是為了攻克‘吃魚難’問題,現在要解決的是如何才能‘吃好魚’問題。”
“因為生殖隔離的存在,自然界中,除非極端環境下,一般兩個不同物種的魚類不會自然雜交。因此只能創造特殊環境,讓它們交配。”在如此低概率的情況下,一年能做一兩個魚類遠緣雜交組合就很不容易了。就這樣數十年如一日,劉少軍帶領團隊一直堅持從事魚類遠緣雜交研究。他們完成了一系列遠緣雜交組合的系統研究,獲得了一批具有存活后代的雜交組合,通過長期的系統研究,揭示了淡水魚類遠緣雜交的主要遺傳和繁殖規律,進而建立了一步法和多步法魚類雜交關鍵育種技術;創建了一批源于遠緣雜交的四倍體和二倍體魚可育品系,形成了新的魚類種質資源;研制了包括5個國家級水產新品種在內的一系列優質魚類。
在每年的3-6月份魚類產卵季節,劉少軍基本都待在實驗基地勞作。“魚類產卵從凌晨四五點就開始了,我們要觀察魚類產卵情況,作息時間就得跟著魚類走。”劉少軍對此已經習以為常。劉少軍總是說“像養崽一樣,天天看著。”他總是自嘲自己就是一個“漁民”,他的QQ和微信名都是“fish farmer”。
30多年來,劉少軍一直堅持在教學一線,培養畢業了39名博士和111名碩士。
在實驗室的走廊上可以看到劉少軍為實驗室提出的的室訓:腳踏實地、探索創新、持之以恒、水到渠成。這是劉少軍總結的科研哲理,耐得住寂寞,水滴石穿,終究會有成功之日。
關于中工網 | 版權聲明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4151598 | 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舉報電話: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carsvie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