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國 運載千秋
原標題:從“南船北馬”,看淮安“繁會圖”
交匯點記者 馮圓芳/文 楊璽/視頻
鋪展開清朝宮廷畫師徐揚的《乾隆南巡圖》,乾隆下江南的盛景歷歷在目。《駐蹕姑蘇》一卷里,江南風光旖旎秀麗,文武百官、樂工侍女在河岸上長跪不起,最惹眼的是位于畫面中央的乾隆御舟,金碧輝煌、精致雄偉,若長龍臥波,繡滿龍紋的船帆直插天際。這條龍船有何來歷?又從何處浩蕩起航?
“這就是乾隆六下江南所乘的龍船‘安福艫’。每次乾隆南巡,安福艫都會提前一年南下,停至淮安清江浦的云曇船塢,等待來年乾隆在這里乘舟。”漫步在距離清江閘僅有兩公里的臧家碼頭遺址,和記者一同參觀的淮安市志辦方志處處長杜濤意興盎然。毗鄰居民小區,昔日舟車云集的臧家碼頭,如今是環境清幽的市民公園。目光撫過腳下的碼頭石岸,杜濤遙指運河對岸草木蔥蘢之處:“看,那就是當年云曇船塢所在的地方。”
“御舟先至候河干,此日登舟暫解鞍。”乾隆第三次南巡時在此寫下的詩句,以“登舟”“解鞍”寥寥數字,點出淮安作為“南船北馬之地”的樞紐地位。何謂南船北馬?杜濤介紹,這是對中國古代南北交通方式的概括,即南方以船為主、北方以馬為主。而位于中國南北地理分界處,又居運河、淮河、黃河交匯咽喉之地的淮安,就成為南來北往的行人“換乘”之地。
“明后期至清后期,東南各省人士北上至京,多乘船到清江浦清江閘東舍舟登陸,再向北陸行數里,渡過黃河后于王家營雇大車北上。南下則反之。”杜濤對淮安的地方史料信手拈來。“清江浦清江閘東”指的正是臧家碼頭。昔日的碼頭盛景早已隨風漫漶,如今碼頭上新建起的兩道浮雕,以場景拼貼的方式,延續著我們對歷史的想象:其中一道浮雕,一端是波濤洶涌、帆檣林立,船艙內的達官貴人觥籌交錯、迎來送往,一端是官員縱馬揚鞭,頂戴花翎隨風怒揚;另一道浮雕展開的是尋常的平民生活圖景:行街吆喝的販夫走卒,擼起褲管奔忙飼豬的布衣百姓,奮力劃槳擺渡的船夫……淮安南北的風光就這樣氣韻生動地流淌開來,這熱氣騰騰的畫面,吸引我們久久駐足。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邵丹 攝
難怪古往今來的文人都對淮安當年的盛景遐想不已:漕船帆檣銜尾,舳舫蔽水,桅幡遮天,舟車麇集,百貨山積,販夫走卒蟻聚。稠密的市井,園林與寺院相掩,茶幌與酒旗相招,車輛交馳,其轂相擊,行人摩肩,衣袂遮不住汗雨……
而今盛景安在?“看我的。”隨行的攝像記者嫻熟地操作起航拍無人機。機器轟鳴上升,緩緩地飛過波光粼粼的水面,駛往對岸云曇船塢曾在的地方。航拍視野下,運河碧波蕩漾,兩側樓房林立、車行不息;運河畔的亭臺、長椅等陰涼處,聚滿頭發花白的老人和蹣跚學步的孩子,悠閑地打發著午后時光。這在運河的懷抱中不疾不徐行走的現代城市生活,和昔日的南來北往、客商云集相比,是另一番醉人的安恬與繁華。杜濤介紹說,正是在他的建議下,經淮安市民政局積極運作,2016年,“臧家碼頭”成為淮安首個恢復的古地名,碼頭遺址隨之興建,成為市民茶余飯后的休憩之所。
“能看到多遠的過去,就能抵達多遠的未來。古地名恢復了,這座城市的歷史才有了被重新打開的可能。”杜濤說。
事實上,除了南北交通樞紐,淮安還是明清兩朝漕運總督府和河道總督府的所在之地,此時的淮安,扼漕運、鹽運、河工、榷關、郵驛之機杼,進入歷史上最為鼎盛時期。這里,各色人等匯聚,南北物資會通,以碼頭為中心的大眾娛樂文化蓬勃發展。這一切均成為某種痕跡,烙入城市的肌體。至今,行走在淮安運河畔,你仍會忍不住慨嘆:這座負載著歷史榮光的城市,把昔日化入當下,交織得那么斑駁又那么自然。
“淮安的繁盛極大地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淮安市政協文化文史委員會主任季祥猛說,“寫下《西游記》的吳承恩是淮安人,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施耐庵正是隱居淮安府山陽縣城創作《水滸傳》。他根據淮安南蓼兒洼祠堂里記載的宋江、吳用、李逵、花榮4位義士的故事,在山東鄆城了解到的宋江等36人的故事,以及淮安畫家龔開所畫《三十六人贊》,綜合起來加以升華,寫下這部千古名著。”城市的性格也在無形中得到化育。季祥猛說,“包容”二字道出淮安城市的本色,開放、合作、學習、創新、寬容、謙讓……這些寶貴的精神是今天淮安發展所依傍的“富礦”。
昔日淮安,因南船北馬的交通中心地位以及河工、漕運的興盛,“人士流寓之多,賓客飲宴之樂,自廣州、漢口外,雖吳門亦不逮也”。而當我們漫步臧家碼頭數里外的黃河故道,發現曾經的“水陸沖要”之處,如今人煙稀少,雜草葳蕤。如何喚醒這座城市的歷史?杜濤有一個設想:挖掘“乾隆南巡”這個IP,在云曇船塢仿建乾隆御舟安福艫,打造至板閘、河下、淮城的乾隆南巡游線路,串聯起沿線的臧家碼頭、明清漕船廠遺址、板閘、鈔關、河下石板街、乾隆里運河石堤、蕭湖、明代漂母祠等歷史遺跡。遠期設想則依賴大運河沿線城市的互動——開通經寶應、高郵直至揚州的乾隆南巡游線路,串起大運河江蘇段這一盤活棋。旅游不是最終目的,通過打造這條文旅線路,人們能夠借此尋回和運河有關的城市文脈。
在江蘇籍作家徐則臣的運河題材巨著《北上》里,一群人正是從淮安出發、溯運河北上,以此追尋民族的文脈和國家強盛的密鑰。杜濤說,今天的我們,也正走在這同一條河流上。
關于中工網 | 版權聲明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4151598 | 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舉報電話: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carsvie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