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記者 韓業庭 光明網記者 靳鈴涵 李佳琦
6月26日,燕山腳下,中國國家版本館中央總館(文瀚閣)迎來了一群特殊的客人。
當日,2024年度中國非遺年度人物及提名人物在此揭曉。其中,2024“中國非遺年度人物”為:
邊點旺久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藏戲(拉薩覺木隆)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劉鐘萍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佛山木版年畫市級代表性傳承人
劉香蘭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劉雅睛 短視頻領域創作者@江尋千(九月)
阿西巫之莫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彝族刺繡(涼山彝族刺繡)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陳來發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英歌(普寧英歌)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郁伍林 云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怒族民歌“哦得得”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錢小萍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宋錦織造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金江波 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執行院長、教授、博導,上海市公共藝術協同創新中心主任
于蕾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節目中心副召集人、2023—2025年總臺春晚總導演
與此同時,萬松濤等20人被推選為2024“中國非遺年度提名人物”。這些為非遺傳承作出突出貢獻的傳承人、傳播者、研究者在一場充滿非遺元素的儀式中接受了人們的敬意。
至此,由文化和旅游部非遺司指導,光明日報社、光明網主辦的“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推選宣傳活動已舉辦8屆,累計遴選出80位“中國非遺年度人物”、160位“提名人物”。
薪火相傳,書寫非遺傳承新故事
歡快的蒙古族經典長調與馬頭琴融合表演拉開揭曉儀式的序幕。活動現場,一群白發蒼蒼的老者引人注目,他們均年逾七旬,最年長的已91歲。這些德高望重的非遺傳承人、傳播者幾十年如一日致力于非遺保護傳承。在他們的帶領感召下,一代代非遺工作者薪火相傳,不斷書寫非遺傳承新篇章。
在全社會熱愛非遺、保護非遺的氛圍中,于蕾從非遺工作的“旁觀者”變成了“局中人”。2024年12月,春節申遺成功。2025年1月,于蕾執導的總臺蛇年春晚將上百種非遺元素融合在歌舞、戲曲等藝術形態中,上演了一道精彩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大餐?,創造了總臺春晚12年來的最高收視率紀錄。
非遺不僅是“壓箱底”的絕活,也是“出圈”的頂流。近年來,在大量年輕守藝人的積極參與下,非遺傳承方式花樣頻出,非遺絕技不斷煥發新光彩。
95后劉雅睛是一位短視頻創作者。從小就對傳統文化表現出濃厚興趣的她近些年用短視頻記錄了各種小眾非遺,將打鐵花、雕冰龍、扎魚燈、苗族銀飾鍛制等一項項精彩技藝搬到世人眼前,受到大量年輕人的喜愛和追捧,多條視頻播放量破億,其中一條記錄打鐵花的視頻全網傳播量高達3億次。
獨辟蹊徑,蹚出非遺傳承新路子
本屆“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推選宣傳活動自今年1月份啟動以來,受到社會各界的熱烈關注,共收到400余份報名推薦。一個不為人知的細節是,在“三十進十”階段,網絡投票吸引了22萬名網友的關注,有13萬名網友參與了線上投票。投票中,網友們發現,不少過去比較冷門的非遺代表性項目如藏戲(拉薩覺木隆)、英歌、怒族民歌“哦得得”引起更多關注。這從側面說明非遺保護工作正在向縱深推進——小眾的、“冷門”的非遺也能得到更好保護。
藏戲(拉薩覺木隆)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邊點旺久對此深有感觸。作為師從覺木隆派的藏戲傳承人,邊點旺久30余年來不斷精研藏族傳統戲曲藝術的精髓,在藏戲表演、唱腔、念白以及囊瑪堆諧、卡爾魯等演唱方面獨樹一幟。曾有一段時間,藏戲觀眾和藏戲人才都流失比較嚴重。不過,近些年國家對藏戲的保護力度不斷加大,藏戲逐漸煥發活力。邊點旺久主演的《文成公主》《金色家園》《卓娃桑姆》《蘇吉尼瑪》等多部大型劇目近些年吸引了不少年輕觀眾,他本人也成為首位獲得中國戲劇梅花獎的藏戲演員。更讓邊點旺久自豪的是,他培養了數十名年輕的藏戲專業演員,藏戲的保護傳承不再后繼無人。
英歌(普寧英歌)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陳來發也感受到,小眾非遺的社會能見度越來越高。從廣東國際旅游節,到上海世博會,再到央視春晚,都有英歌的身影。2024年春節,陳來發更是將普寧英歌搬到英國倫敦街頭,讓世界領略英歌舞的魅力與風采。英歌為何能從小眾走向大眾?“關鍵在創新!”陳來發介紹,近些年他們大膽創新表演隊形,勇于打破以往范式,培養了大量英歌舞愛好者和后備人才。
匠心守藝,開創非遺傳承新局面
本次活動特別設置了“中國非遺年度人物”實物版本捐贈環節。錢小萍、阿西巫之莫、劉鐘萍、劉香蘭等多位中國非遺年度人物及提名人物,現場向國家版本館捐贈非遺實物版本。相關作品入藏國家版本館后,將作為“中華文化種子基因”,得到更好保存、展示與研究。
錢小萍是宋錦織造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也是蘇州絲綢博物館創始人。她一生致力于搶救、保護和弘揚中國絲綢文化與技藝,不僅成功復制了先秦、兩漢、隋唐等珍貴絲綢文物,還讓瀕臨失傳的宋錦重獲新生。她向國家版本館捐贈了《璇璣圖》宋錦掛軸、福娃紋宋錦郵票,希望宋錦技藝能傳諸后世。
彝族繡娘阿西巫之莫向國家版本館捐贈的是彝族傳統刺繡索瑪花。作為彝繡領域的佼佼者,阿西巫之莫的作品曾多次參加國際展覽,并通過與國外知名品牌合作,成功將彝繡藝術推向世界舞臺。
14位非遺傳承人共捐贈了15件非遺實物版本。國家版本館珍藏的典籍與非遺傳承人的匠心交相輝映,共同守護中華文脈。
關于中工網 | 版權聲明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4151598 | 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舉報電話: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carsvie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