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網記者 李新媛
播種、管理、觀察、記錄、選擇、收割,再對收獲的水稻進行對比試驗,從中篩選出理想的種子,再播種、管理、收割、對比試驗……
這是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綏化分院副院長、首屆全國科創名匠聶守軍年復一年的工作,一干就是29年。
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綏化分院副院長、首屆全國科創名匠聶守軍在稻田里記錄數據。受訪者供圖
“育種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從配制雜交組合到后代選擇,再到生產試驗,選育一個水稻新品種往往需要十二三年。”聶守軍說,選育的新品種同時具備兩個優良性狀出現的概率只有1.4萬分之一,他要做的正是從1.4萬粒種子中找到那一粒。
聶守軍(右)在實驗室。受訪者供圖
聶守軍說,自己剛參加工作時生產上應用較多的水稻品種表現優劣參半,要么產量高但抗逆性差,要么品質優卻產量低。從2000年開始,黑龍江的水稻市場上進口水稻種類所占的份額逐漸上升。從那時起,他就暗暗立下誓言:“讓黑土地種上我們自己選育的優質高產水稻品種。”
同年,聶守軍開始以高產、抗病、優質、香型等優良種質資源為親本配制雜交組合,選擇同時具備“優質”和“高產”兩個優良性狀的新品種。在當時,黑龍江每年生產上應用的水稻品種約有30多種,在這些品種中找到農民認可度高、綜合性較好的品種并不難,難的是找到特征特性能長時間不退化,優良性狀能長期保持的品種。
14年間,聶守軍和同事們都背負著巨大的心理壓力,一旦選擇的方向錯誤,大家所有的努力都可能付諸東流。在第14年,終于傳來了好消息——高產、抗病較好但米質較差的“綏粳3號”和優質、香型但產量一般的“綏粳4號”為親本的組選育的“綏粳18”誕生了。
聶守軍(右二)在“田間地頭”展開調研。受訪者供圖
“綏粳18”像是選一個考試不偏科的“學生”,實現了優質、高產、香型、多抗等多優集成,緩解了黑龍江省第二、三積溫帶缺少優質、耐鹽堿水稻品種的問題,為鹽堿地的開發利用提供了優質水稻品種資源。該品種2017、2018年全國單年推廣面積第一,是目前我國推廣面積最大的香稻品種。
聶守軍常年奔忙在田間地頭,被農戶親切地稱為“聶水稻”。得知他們通過種植新品種水稻收益翻倍的那一刻,是聶守軍感到最幸福的時候。“新品種的水稻跟原來相比每斤增加一毛錢,一公頃就能多收1000元!”聶守軍激動地告訴中工網記者。
聶守軍立足寒地水稻生產需求,破解多項技術瓶頸,選育優質、多抗、廣適水稻新品種70余個,獲得植物新品種權40余項。育成品種實現成果轉化8000余萬元,累計推廣面積1.6億畝,累計帶動農民增收3200萬元以上。
正值插秧的收尾階段,聶守軍又一頭扎進稻田里。藍天白云,陽光明媚,他瞇起眼睛,眼神犀利地掃過每一株秧苗,時而蹲下查看,時而拿起筆記錄,像呵護孩子般守護這片稻田。
關于中工網 | 版權聲明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4151598 | 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舉報電話: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carsvie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