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網記者 朱潔英
為大國工業鑄梁,是他的信念;“焊”在車間是他的日常;對鑄件“吹毛求疵”是他的性格。他是高進喜,六盤山實驗室(寧夏回族自治區裝備制造實驗室)智能鑄造及裝備技術研究中心正高級工程師、全國科創名匠。近三十年來,他始終從事鑄造工藝設計及智能制造研究工作,在鑄造領域不懈探索開拓前行。
在持續推動產業升級和轉型的過程中,高進喜帶領團隊攻克一系列關鍵技術和項目難關,完成了包括《RB齒輪齒條氣動執行機構》《V21系列高性能V型球閥》在內的多個國家級、自治區級科技研發項目。他研發生產的抗硫化氫材質LCC,抗腐蝕、耐沖刷的A890-3A、A890-4A等多種新材料,填補了行業同類材質空白。
2018年,高進喜帶頭研發的《高參數智能新型對流降壓系列調節閥研究開發及產業化》獲得寧夏回族自治區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回憶起這一年的研發過程,高進喜感慨道:“這其實是市場逼出來的。”
2017年,高進喜接到研發項目時,這個調節閥價格昂貴,維修成本高,研發技術難點非常多。并且,此前該產品生產技術一直掌握在國外企業手中。
“閥門必須具有耐高壓差、抗沖刷、耐腐蝕、高耐磨、零泄漏等性能,這些質量指標有些相互對立,例如高耐磨和耐腐蝕是對立指標,在生產過程中相當于是技術禁區。”面對需求方嚴苛的技術要求,公司成立了以高進喜為負責人的技術攻關團隊。
經過研究,技術攻關團隊從鑄造材料的性能和鑄造工藝的技術兩方面進行突破。“我們選了金屬序列中的鉻鎳鉬、鉻鎳鉬釩、鉻鎳鉬釩稀三種材料,通過反復調節比例,反復試驗,不斷改進,最后選擇鉻鎳鉬釩稀。”高進喜說。
最終成功研制出的產品,較國外同類產品的壽命多兩倍以上,當年累計為該公司創造10億以上的產值。
盡管如今科研成果斐然,但高進喜剛入行時也曾失落。
1996年7月,高進喜從沈陽大學(原沈陽工業高等專科學校)鑄造專業畢業,進入寧夏朗盛精密制造技術有限公司,成為一名鑄造技術員。
從大學走進工廠車間,高進喜心里有不小落差。隨著時間的推移,他越來越認識到,只有進入車間才能發揮自己的一技之長。“不到一線,對很多技術問題的認識和理解是有偏差的。只有深入一線,才能對質量問題和技術問題作出精準的把握和處理。”
在2022年,高進喜和他的團隊負責為一位重要客戶制造蒸汽輪機的上閥體。盡管他們在尺寸和質量上都做得非常好,但產品卻始終無法達到預期的標準,這讓他們百思不得其解。一天下班后,高進喜像往常一樣來到車間巡視。當他走到這批貨前時,他停下來仔細觀察并擺弄研究。經過一番細致的檢查,他終于發現問題所在:產品制造過程中遺漏了一個細微的操作步驟。原來是因為他們不了解工人的實際操作,導致了產品在工藝設計上的缺陷。意識到這一點后,高進喜立即著手對產品設計進行改良。最終,改良后的產品成功交付。
深入一線,響應問題。高進喜從一名技術員出發,到鑄造技術員、助理工程師、工程師、高級工程師、主任工程師,最終成長為一名正高級工程師。
“工業互聯網的到來,讓傳統鑄造業面臨危機。我們希望通過六盤山實驗室的升級改造,打造一個無人工廠。”2023年4月,高進喜投身六盤山實驗室,潛心推動高端裝備制造業的深度研究與發展。“我現在負責兩個研發課題,利用智能制造技術降低員工的勞動強度,提高傳統制造業的生產效率和效益,降低生產成本和提高產品質量的穩定性。”高進喜說,顧客的需求、環境的改變、新業務、新技術的到來,都推動著他不斷學習,與時代同頻共振。
高進喜始終堅信,工程技術人員只有不斷創新,將傳統技術與新型技術結合,才能創造更加智能的未來。
關于中工網 | 版權聲明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4151598 | 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舉報電話: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carsvie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