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網記者 姚怡夢
“救死扶傷、無私奉獻,是職業準則。”他說:“醫生就是治病救人,要把病人當親人,想方設法讓他們重獲健康!這是我們的職責,也是我們的使命,更是我們的價值所在!”
這句鏗鏘有力的話貫穿了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主任醫師吳琦39年的從醫生涯。他完成了國內“首例經支氣管肺減容術”,在國內率先開展了“支架介入治療重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研究”,努力把科技創新應用在臨床實踐中。他還獲得全國醫藥衛生系統創先爭優活動先進個人、天津市優秀科技工作者、天津市勞動模范、天津市五一勞動獎章等多項榮譽。
30多年扎實的學術研究和豐富的臨床實踐,從SARS、H1N1、H7N9到新冠肺炎疫情,一路走來,青絲已經染成白發,吳琦卻從未有過退縮。
2020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58歲的吳琦再次臨危受命,出任天津市新冠肺炎市級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奔赴海河醫院。從2020年1月21日凌晨收治第一例確診病人,到3月初確診病人成批陸續入住,再到3月中下旬實現病患清零,兩個多月的時間里,吳琦和他的團隊24小時值守在醫院。
吳琦帶領專家團隊充分發揮多學科合作優勢,科學制定診療方案,設立重癥與危重癥救治病區,實行集中救治;對危重患者進行一人一策,重點管理;配備重癥醫學科、呼吸科、感染科等專業科室業務骨干組成的應急醫療救治團隊,確保每位患者隨時能得到充分的救治;明確專家點對點24小時負責對應的危重患者。
“思路明確、表達準確、辦事精確”是吳琦的信念和態度,也是他衡量工作的尺度。
面對復雜未知的病例,吳琦每天手機不離手,隨時查閱資料,參考無數的醫學參數。從過年開始忙碌,吳琦的頭發幾天內花白了許多,臉上滿是疲憊和倦意。但是不論他有多累,一到了查房、會診或者查看患者CT片子的時候,他立刻會精神抖擻、嚴謹認真。
2020年2月17日,一名危重癥患者病情急轉直下,情況危急,吳琦立刻深入病區,指導實施無創通氣、調節參數、有創通氣,發現患者病情未有好轉,他當即決策盡早給予ECMO、CRTT支持治療。整個搶救過程一直持續到凌晨1點,前后加起來有12個小時,吳琦一刻也沒有離開病區,直到監護儀血氧瞬間達到99%的那一刻,他懸著的一顆心才稍稍平靜下來。這樣的工作對于他來講,已經是家常便飯。
他深知科學規范的體制機制和全流程管理的重要性,每年組織全院所有醫護人員進行專業操作訓練,包括穿脫防護服和走病區路徑訓練等。疫情發生后,醫務人員扎實的基本功保證了病患救治工作的高效有序開展。
隨著國內疫情的好轉,防控工作進入常態化。2020年4月初,他在線上組織新冠肺炎防控培訓,先后培訓2.3萬人次,提高了天津市基層衛生人員防控意識和技能。
作為天津醫科大學教授,天津醫科大學、天津大學博士生導師,吳琦教給學生的不僅是醫學知識,更是醫者的責任與擔當。為了鼓勵更多優秀的青年學子投身醫學,他在天津大學捐資設立了“吳琦醫學獎學金”。
近10年來,吳琦主持參與國家級、省部級科研課題16項,獲國家和市級各種獎項14項,發表論文40余篇。曾主持完成國內首例“經支氣管肺減容術”,在國內率先開展“支架介入治療重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研究”。他積極總結臨床經驗,立足呼吸疾病診療的難點、痛點問題,開展探索性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早期(臨界)呼吸衰竭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綜合評估、非藥物治療及智能化管理”“肺血栓栓塞癥的臨床和實驗研究”“肺血栓栓塞癥凝血機制及新的診斷和治療方法的研究”“天津地區重癥流感病毒肺炎的診治及隨訪研究”“抗癆凝膠介入治療肺結核空洞和支氣管結核臨床應用研究”“慢性間歇低氧誘發高血壓發生機制的研究”先后獲天津市科技進步獎。他發表中華等國內外核心期刊論文60余篇,擁有國家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8項。
“醫療衛生事業是造福人類的崇高事業,是充滿愛心的光榮事業。”他說:“作為一名醫生,一定要懂得自己肩上背負著怎樣的責任與重托。每當國家需要的時候,醫生就是義無反顧、勇往直前的戰士!”
(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供圖)
關于中工網 | 版權聲明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4151598 | 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舉報電話: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carsvie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