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網記者 姚怡夢
提起“核”,不少人聞之色變。但在醫學領域,“核”不是危及人類生命的代名詞,而是一把濟世救人的“金鑰匙”。
十幾年來,內蒙古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核醫學科主任醫師王雪梅帶領團隊與“核”共舞,不斷擴大核技術在醫學領域的應用范圍,使核醫學逐漸成為臨床醫生依賴的診斷工具,同時核醫學的靶向治療已經惠及到了甲狀腺疾病和腫瘤的患者。
從零開始
在內蒙古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核醫學科室,腫瘤患者劉先生在PET/CT設備上躺好,隨著醫生按下啟動鍵,設備開始高速運轉,尋找他體內的病灶。
“PET/CT設備是核醫學檢查的‘重器’。”王雪梅說。“核醫學利用放射性核素進行疾病診斷和治療,目前,已成為精準醫學的‘排頭兵’。”
然而在多年前,內蒙古的核醫學專業還是一片空白。
2006年,內蒙古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引進全區首臺PET/CT,卻找不到一個懂得操作的人,機器閑置一年,這臺五六千萬的設備幾乎成為廢鐵,而自治區需要這臺設備診斷的疑難疾病的患者每年至少3000多人轉診到北京、上海等地。那時,王雪梅在核醫學領域嶄露頭角,內蒙古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向她發出回家鄉創業的邀請。為了內蒙古核醫學事業的發展,她毅然決定放棄在南方工作的優厚待遇,選擇艱難創業。
一切從零開始,科室場地設計、裝修及房屋改造都算小問題,最大困難是除她之外,其他9個科室人員及自治區的醫務人員對核醫學的認知也幾乎為零。為了加快建設速度,她每天穿梭在瓦礫中,經過半年的場地改造、裝機和科室人員專業培訓,2007年初自治區首臺PET/CT艱難投入臨床使用。17年來,王雪梅的團隊已開展60余項核醫學診斷和治療項目,惠及20多萬名患者,極大提高內蒙古自治區疑難疾病的診治能力。
推動核醫學事業的發展
在王雪梅看來,核醫學事業的發展就如她自己的孩子在成長,值得投入全部的精力與熱情。工作之余,她還要到基層醫院進行核醫學科普講座,十幾年來,她的足跡踏遍內蒙古,為基層醫院送去科普講座500余場次。
不僅如此,王雪梅還通過學術會議、新聞媒體等方式普及核醫學知識,推動核醫學檢查及治療被臨床各相關學科認可,經過17年的努力,核醫學檢查和治療在臨床中所占比重在逐步增加。
王雪梅還帶領團隊通過創新分子探針、顯像技術等,擴大核素分子診斷技術的應用范圍。她帶領團隊用8年時間自主研發碳-11標記的N-甲基多巴胺顯像劑。在實驗中她自己做第一個受試者。該研究填補我國心臟受體研究空白,為我國心血管疾病早期診斷、療效觀察及預后提供科學依據。
王雪梅團隊還致力于“醫工結合”。為改變國內核醫學高端設備長期依賴進口的現狀,與北京永新醫療共同研發出擁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單光子斷層顯像儀SPECT/CT四維定量設備,相較于進口設備,提高了空間分辨率,減少了組織衰減帶來的影響,該設備在2023年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的批準上市。
17年來,王雪梅帶領團隊承擔國家及自治區項目100余項,發表論文300余篇,獲科技獎勵30余項,國家發明專利30余項。
為內蒙古建立核醫學隊伍
王雪梅常說:“只有一兩家醫院有核醫學科,受益的患者還是太少,我們還要和更多醫院合作開設核醫學科。”
獨行快、眾行遠,為內蒙古建立一支核醫學隊伍成為王雪梅的夢想。在做強自己科室團隊的同時,她的腳步踏遍自治區12個盟市,幫助籌建基層核醫學科。從圖紙設計到人員培養,一直到科室運行,她全力溝通院領導、舉辦核醫學專業講座普及業務比自己家里事都操心。
目前,王雪梅已幫助內蒙古12個盟市的醫院建立和完善了28個核醫學科,為各盟市培養核醫學人才300余名。同時她也把邊遠、基層核醫學專業發展壯大的寶貴經驗傳授給新疆、寧夏、青海、江西、廣西、貴州等地區,帶動了區域核醫學的發展。
從醫三十余載,育人二十年,王雪梅始終堅守在工作崗位上,用一言一行踐行了為醫者、為師者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懷。
(內蒙古醫科大學附屬醫院供圖)
關于中工網 | 版權聲明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4151598 | 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舉報電話: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carsvie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